首页 > 资讯 > 建筑设计 > 正文

原海口人民大会堂改造提升项目 |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专业分类:建筑设计
  • 2020-05-28 09:29

来源: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项目实景鸟瞰

文化载体

文化是一种凝聚性结构,在社会和实践层面起到连接和联系的作用。文化建筑其自身的魅力,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对精神生活的引领注定了它是城市中的一道风景线。原海口人民大会堂改造提升项目,我们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原有建筑立面的调整,和内部空间、剧场设备的品质提升,对既有会堂的整体建筑更新来呈现一个崭新的功能性形象;另一方面,这个项目作为该区域正在进行的改造项目之一,应该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复合考虑,我们希望最终呈现的,是一个集文化价值、城市记忆、和艺术生活为一体的“文化记忆场所”,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新的需求

海口市人民大会堂于1999年9月建成启用,功能定位为“召开重要会议和举行重大活动、大型演出礼堂”,也是海口市内少数几个能够承担大型会议、重要活动、精品演出、惠民演出的场所之一,深受市民喜爱,成为人们的情感记忆和海口的“文化地标”。

从广场望向建筑

不过,海口市人民大会堂启用至今已近20年,一直以来也未曾对该建筑进行过正常维修与保养,建筑单体老化严重,出现诸多问题,加之现代舞台对演出规模和档次的需求不断提升,会堂现有的硬件配套设施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演出的要求,会堂内部亦缺少除了观演空间外的交流活动及排练空间,严重影响会堂的正常使用。

基于上述情况,海口市人民大会堂启动了升级改造工程,经过近一年的设计和施工,在不改变原建筑会议和演出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提升舞台工艺与灯光音响配置、室内座位装修重新设计并对局部屋面及外立面不适用的部分进行风貌改良与更新,旧会堂已“变身”海口湾演艺中心,成为与现代化剧场要求相适应的高水平文化演出场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明需求与城市风貌的要求。

改造前会堂主入口鸟瞰

改造后会堂主入口与广场鸟瞰

 改造前以会堂为主体的弧形建筑群

改造后的弧形建筑群与入口广场

改造理念

建筑主体以蓝色玻璃幕墙为主,会堂通过前广场与大台阶实现人流的室内外组织,从人的视角出发,会堂入口一排弧形的柱廊使原本严肃的序列变得相对活泼生动。为了保留大会堂留给海口市民的美好记忆,顺拾时间留存的痕迹,将原有破损的、具有久远年代感的入口幕墙和雨篷予以拆除,留下序列感强的混凝土柱,在其外部加建竖向的透光百叶,并对其尺度加以细分,形成光影错动变化的灰空间,使用者行走或驻足在排排柱廊之中,感受新的光影浮动,重拾往日记忆。

广场望向建筑的夜间效果

主立面的三角形隔栅为白色幻彩铝板,其曲面意向由海口市市花三角梅的形态抽象而成,铝板中隐藏了LED灯带,使整个外立面白天可以明锐捕捉光线的变化,呈现丰富的光影效果;夜景结合泛光,又呈现出浮光掠影的多姿多彩,隐喻着剧院内正在上演的动人故事。

入口大台阶

本项目为上海院承担的第一个以设计为牵头单位的EPC项目,于2018年底开始设计工作,项目的设计及施工历时一年,大剧院于2019年底完工投入使用,成为海口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入口处夜景

谭盾携《敦煌·慈悲颂》奏响海南新年音乐会

柱廊近景

柱廊内部

正立面与辅楼夜景

入口百叶细部

贵宾入口处庭院

改造后大堂

室内优化

呼应建筑外观的圆弧曲线,室内设计从海洋文化中汲取灵感,以自然飘逸的曲线隐喻海浪的形态,在观众大厅内塑造了层次分明的空间曲线,同时结合声学设计,营造出崭新的观演空间。将原二层楼座两侧小楼梯拆除,增加阶梯状楼座,并对原有座席布局根据剧院功能特点进行了优化调整后,新的观众大厅可容纳约1400席观众。

改造前观众席

改造后观众席

建成后话剧排练——《立秋》

改造后大堂

化妆间

嘉宾休息室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

地下室平面图

车库舞台层平面图

观众厅席座层平面图

休息厅层平面图

观众厅楼座层平面图

立面图

正立面百叶节点图


海口市人民剧场及配套项目

技术指标

建设地点:海口市龙华区滨海大道42号

建设单位: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总包: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华建集团,以下简称上海院)

用地面积:68928㎡

剧场及辅楼总建筑面积:28756㎡

原建筑面积:28024.4㎡(其中,会堂部分:8493㎡,新增地上建筑面积:740.6㎡)

立面面积:6044㎡(其中,会堂部分:1000㎡,辅楼立面:5044㎡)

新增地下车库建筑面积:2250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20㎡,地下建筑面积:22180㎡)

绿化率:25%

机动车停车位:930辆(其中,地下停车位:590辆,无障碍停车位:12辆)

非机动车停车位:460辆

设计团队

设计指导 :唐玉恩

设计总负责人:杨凯

设计主创:杨凯、刘萌旭

建筑设计:上海院 建筑二院(唐强、冯献华、刘萌旭、陈永琪、王桢、李星桥、顾三省)

结构设计:上海院 结构院(朱宝麒、李云燕、周正久、杨晶 、糜建国、李敏华、祝凯、毛毅)

电气设计:上海院 机电院(陈杰甫、李佳、段广静、朱浩楠)

暖通设计:上海院 机电院(胡洪、周良亮)

给排水设计:上海院 机电院(殷春蕾、王昊宇、高龙军、何咏怡)

室内设计:华建集团 环境院(文勇、张龙、王岩、曹鑫、许健、王增莲、张金赫)

声学设计:华建集团 都市院 声学及剧院专项设计研究所(杨志刚、夏媛、金瑞、鲁世伟,文立森(测试人),井瑞祥(测试人))

舞台工艺设计:保利(北京)剧院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金骁、徐欣、马纯阳、陈伟忠)

幕墙设计:上海院 建筑研究中心空间所(李海明、仓志渊)

景观设计:上海院 景观所(沈磊、张晓辉、欧彧、 王幸、尹洪宁、安培、王赟、丁元梓、冯鋆、樊建斌、李霞、孟如意)

泛光照明:上海院 照明中心(张屹、宋赛春、张鼐、岳佳慧)

绿色建筑:上海院 绿建中心(孙斌、李建强、燕艳)

基坑围护设计:华建集团 地下院 申元岩土所(李隽毅、冯翠霞、易礼、曾文泽)

设计驻场代表:王桢、周斌、朱宝麟、苏朝阳、李云燕、严琳、王泽剑、朱浩楠、王昊宇、高龙军、曹鑫、张晓辉、安培、孟如意

建筑摄影:繁玺视觉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