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土建工程 > 正文

中建实战丨摩天大厦拔地起的4件神器

  • 专业分类:土建工程
  • 2015-07-14 10:12

【每日学习跬步千里,豆丁施工与你同行】

关注“豆丁施工”微信公众号,每天获取行业知识及最新动态。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经历了多次升级,从传统的搭设脚手架到滑模,再到爬模、提模,施工机械化、标准化、高效化程度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超高层建筑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承受较大的垂直荷载,还要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传统模架已难以满足要求,如何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施工速度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中建三局创新研发了三代顶升模架乃至“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成为我局在超高层建筑市场中致胜的“杀手锏”。



低位顶模:“拔楼助长”新神器


     2005年,我局参建高432米、108层的广州西塔。面对严峻的挑战,项目研发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施工竖向结构的模板和挂架悬挂在钢平台以下,采用大行程、高能力、支承在剪力墙预留洞处的液压千斤顶顶升钢平台,带动模板与挂架整体同步上升一个高度,完成上一楼层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施工中,广州西塔核心筒施工速度最快达到两天一个结构层,缩短总工期280天,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世界速度”。


广州西塔



模块化低位顶模:降本增效可周转


      2009年,局技术中心成立模块化低位顶模课题小组,认真研究低位顶模模块化设计方法,将整个模架“拆分”为由多个标准组件组成的装配式结构,从而实现模架在不同项目间的周转使用,大幅降低成本;针对不同工程研究基于低位顶模施工环境下塔吊、电梯、混凝土泵送等垂直运输设备与模架衔接、协调与配合的最优方案,最大限度发挥上述设备的功效。同时为低位顶模应对核心筒结构变化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提高其对核心筒变化的适应性,使其满足更为复杂多变的结构设计需要;提高低位顶模设计的冗余度与安全性,排除低位顶模施工的安全隐患,为低位顶模施工中的“误操作”提供安全保险,最终研发出第二代顶模——模块化低位顶模,并在福州世茂国际中心成功应用。


福州世茂国际中心



微凸支点顶模:革故鼎新“多面手”



      2012年,在华中第一高楼、高438米武汉中心项目,第三代顶模——微凸支点顶模技术首次得以应用。由于承载力的提升,使模架的“块头”变得更大:最大高度27.8米,竖向横跨3个半结构层,可实现钢筋绑扎层、混凝土浇筑层、混凝土养护层分层流水施工;长35米、宽35米的顶部平台提供了更充足的施工空间和材料、机械设备堆场。顶升液压系统的推力也大幅提升至2400吨,可以将相当于3万名成年人同时顶起。


武汉中心




集成平台:在工厂里造摩天大楼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试验,局成功研制出升级版“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在全球首次将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大型塔机(武汉绿地中心1台ZSL380、北京“中国尊”2台M900D)直接集成于平台上,实现了塔机、模架一体化安装与爬升,并将核心筒立体施工同步作业面从3层半增至4层半。目前,该成果已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武汉绿地中心


北京中国尊



每天学一点新知识,豆丁施工与你同行!

编辑:豆丁施工

素材来源:中建三局,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期微信公众号“豆丁建筑”将有一次大规模的活动,欢迎对建筑设计方面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关注“豆丁建筑”或者“doudingjz(长按可复制)



豆丁施工每天干货分享,告诉你知道的不寻常的事情和你不留意的知识。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