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项目管理 > 正文

最大工程局总经理调整!

  • 专业分类:项目管理
  • 2025-04-08 09:44

源自 | 中建八局、鱼禾财经、建筑管理

3月10日,中建八局传来两个重大消息:

中建八局、中建科技战略性整合;

中建八局总经理调整!

中建子公司整合!迎来新经理

中建八局、中建科技实施战略性整合
image.png

中建八局消息:3月10日,中建八局、中建科技战略性整合大会暨联合干部大会在沪召开。此次战略性整合,是中建集团党组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国企改革决策部署、打造新质生产力、把改革推向深水区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业务上的整合与重塑,聚合中建八局与中建科技各自优势,实现“科技赋能业务、场景反哺创新”的协同融合发展,提升“中建八局”“中建科技”双品牌价值,强强联合打造中建集团建筑工业化、绿色低碳标杆企业。

中建八局总经理任命
image.png

2025年3月10日上午,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召开干部职工大会。集团宣布了关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任职的决定:孙士东同志任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相关职务任免事项按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图片
孙士东,男,197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三一重工项目生产经理,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世茂庄园项目经理,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昆山新发展一期项目经理,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第五项目管理部经理兼党总支书记,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助理总经理兼任第五项目管理部经理,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副经理,中建八局人力资源部经理,上海中建八局装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中建八局副总经理。

2023年3月16日孙士东从中建八局副总经理的岗位上晋升任命为中建科技集团董事长,至此次履新。

公开信息显示上一任总经理章维成于去年11月离任,八局这个总经理职位已经空缺4个多月了。

孙士东是1978年出生的,现在只有47岁,这也是中建系统里,正局级干部中最为年轻的一个了。从中建科技集团的董事长到中建八局的总经理,虽为平级调动,但是两家公司的规模差异很大,所以这个总经理位置的含金量明显更高。

吞并意在何为?

企业经营互补

中建八局和中建科技都是中建集团旗下二级子公司,二者平级。但是二者规模相差巨大,中建八局的体量是两三百亿体量的中建科技几十倍。与其说是两个工程局的整合,更不如说是一场单方面的吞并。已是最大工程局,八局的这次吞并意在何为呢?

1、八局净利润增速逐年放缓

作为中建系的“老大哥”,中建八局连续多年净利润居建筑央企工程局首位。但基于公开信息分析,八局也面临着净利润增速放缓、短期债务压力较大等问题。

2023年中建八局营业收入达5012.47亿元,同比增长19.68%。净利润132.72亿元,同比增长8.31%,但增速创近五年新低

图片

注:24年数据未公布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中建八局净利润分别为66.99亿元、85.21亿元、98.66亿元、122.54亿元、132.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3%、27.21%。15.78%、24.21%、8.31%。

利润质量上,净利润率4.06%,净资产收益率15.57%,均领先行业,但营业现金比率仅0.33%,现金流风险较高

资产与负债方面,2023年中建八局总资产3269亿元,净资产852亿元,资产负债率约74%(2023年末),负债水平相对可控,但有息负债占比16.8%,短期债务压力较大(现金短债比1.72)。

八局想要突破现有趋势实现更快、更稳的增长,需要一个强势的新增长动力。

2、中建科技对大平台的需求

而成立于2015年的中建科技的企业定位是“科技型企业”,是中建集团发展绿色建筑、智慧建筑、未来建筑的创新型企业。中建科技是建筑工业化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住建部装配式建筑头部企业”。

但其各类先进技术的市场推广和规模化应用仍需依托更大平台

整合后,中建八局可借助中建科技的工业化技术提升施工效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经营情况,而中建科技则通过八局的工程场景加速技术落地和市场化

国家政策驱动
中建八局与中建科技的整合是中建集团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国企改革、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国家政策明确要求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例如“双碳”目标对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整合通过聚合两家企业的技术优势,旨在响应国家“新型工业化”和“绿色低碳”战略,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
建筑行业集中度提升
建筑业正面临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头部企业需通过整合资源巩固优势。中建八局2023年新签合同额超8000亿元,但面临国际巨头竞争和国内同行追赶。整合中建科技可增强其在绿色建筑、智能建造领域的差异化竞争力,助力全球市场拓展。

上任总经理离任,或因地产业务失利

2024年11月6日,中建八局发布公告,宣布章维成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原董事长周可璋继续担任董事长。同月消息,章维成任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

图片

章维成简历

章维成,男,汉族,1971年12月生,湖北省洪湖市人。1994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94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本科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4年7月,中建三局工程总承包公司湖北省电力调度楼等项目担任工长;

1998年4月, 中建三局工程总承包公司湖北省国税局高层住宅楼工程项目经理部经理助理;

2000年9月,中建三局武汉新世界康居工程项目经理部常务副经理;

2001年12月,中建三局硚口人民广场人防院工程项目项目经理部经理;

2002年10月,中建三局工程总承包公司经理助理;

2006年4月,中建三局股份公司总承包公司副总经理;

2009年7月,中建三局成都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局西南办事处主任;

2013年9月,中建三局成都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局西南办事处主任;

2015年4月, 中建三局副总经理;

2018年5月,中建长江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工委书记,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区域总部总经理;

2020年3月,中建集团企业文化部(党建工作部)主任,直属党委副书记(代);

2020年8月,中建集团企业文化部(党建工作部)主任,直属党委副书记;

2020年12月,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24年11月6日,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公司管理层及董事会成发生重大变动。章维成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

2024年11月15日,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了2024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选举章维成为第八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同日,召开了第八届十二次董事会,推选章维成任公司董事长,任期自本次会议通过之日起,至本届董事会任期届满之日止。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曾逆势扩张、锋芒毕露

章维成在中建八局任职的几年,也是中建八局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初现锋芒的几年。

章维成曾在中建三局和中建长江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担任要职,并于2020年底进入中建八局担任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时任中建八局董事长李永明提出,八局将在“十四五”时期全力打造“万亿八局”。

2021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不少民营房企陷入债务困境,相继违约,停止拿地,逐渐从市场的聚光灯下消失。此时,凭借着率先成立的地产平台中建东孚,中建八局开始大举拿地,进行猛烈的逆势扩张。

当时的中建八局将中建东孚总部设于上海,横扫房地产市场,在上海、苏州、济南等炙手可热的城市拿下了一宗又一宗昂贵地块,也令公司的销售额翻倍增长。

2021年,中建东孚销售额172亿元,在销售榜中排第124名;2022年升至第64名,销售额为312亿元,拿地金额172亿元,排22名。到这个时候,除中海地产外,中建集团旗下的地产公司中建一局中建智地、二局中建玖合、三局中建壹品、五局中建信和等都排在八局中建东孚之后。

近年频繁失利、

人事变动的背后,也反映出中建八局正面临着地产业务的严峻挑战。

2023年,中建东孚销售额331亿元,排第44名;拿地额163亿元,排第17名。同年,中建三局旗下专业房地产投资开发运营平台中建壹品也开始了追赶。2024年,中建东孚彻底被中建壹品超越。1~10月,中建东孚销售额182亿元,排42名;中建壹品销售额324亿元,排23名。中建东孚拿地额27亿元,落后于中建壹品(239亿元)、中建智地(112亿元)、中建玖合(64亿元)以及中建信和(60亿元)。

数据直观地显示出中建八局在地产拓展方面的冲劲不足。因此,人事换防也就成了必然。

上半年,中建八局和中建三局的总资产分别为3947.5亿元、3912.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5.75亿元、72.05亿元。八局依然是总资产最多、净利润最高的那一个,但与三局的差距正在收窄。这也让中建八局感受到了可能即将会被后来者居上的危机。

除此之外,据其他媒体此前报道,在总部上海,中建东孚面临口碑下滑。2024年,中建八局还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企查查显示,2024年,中建八局四公司曾23次被列为被执行人,被执行总金额1.1476亿元。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界面新闻表示,中建八局虽然在地产业务上有所布局,但面临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变化等外部挑战,以及内部战略调整和资源分配的问题。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了其在地产市场的扩张速度和效果。

“中建旗下各局院地产开始走出各局总部,走上全国化的道路,可能导致资源分散,影响了中建八局在某些区域的市场表现。从市场表现来看,中建旗下多个局院的销售额和拿地金额都表现强劲,但中建八局在地产拓展方面未能跟上其他局院的步伐,如项目承接、市场开拓等。”柏文喜指出。

央企合并大势所需!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与“十五五”规划的谋篇之年,国企改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既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跃升期

国资委曾对国企改革定调:

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合并重组,成为这轮改革的新风向。

20多年前,中国各方面的技术条件尚未成熟,央国企“一家独大”不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市场化竞争,因而很多央国企被一举拆分。如今,央国企的技术条件已经趋于成熟,但因为资源配置分散、业务领域交叉、重复投资等问题,从而陷入了“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泥潭。

分开是为了发展,合并也是为了发展。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重组前,其财报曾多次提及——“消除和避免中国船舶与中国船舶集团控制的其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同业竞争”。可见,两艘“千亿巨轮”合并,正是为了减少“内耗”。

央国企合并重组,影响极为深远。

除了避免“内卷”“内耗”外,央国企合并重组,还有一个共同的关键目标——加速出海。

不出海,就出局。当前的全球化,出海已经成为必答题。这既是产业升级的需求,也是产能外溢的结果。然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地缘波动以及国际市场复杂性,让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此时的央国企整合,也是希望集中力量拿下海外市场,而不是在墙内自家“兄弟相争”。

当前,央国企出海正迎来一个关键的加速期。

据新华财经报道,2023年央企境外投资同比大幅增长15.5%。中国跨国公司100强当中有38家为央企,平均跨国指数为13.2%,同比上升0.66个百分点。

其中,基建业务表现突出。在2023年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2023年全球承包商250强”榜单中,9家中国企业进入榜单前10强,其中7家为央企,分别是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冶科工、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央企在TOP10中占据70%

在未来的中国“出海大军”中,央国企显然是“定海神针”式的核心力量。

种种迹象表明,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值得关注的三大板块之一,可能会有持续的大动作。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