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建筑设计 > 正文

贝聿铭的百年传奇人生,只为呈现极致设计!

  • 专业分类:建筑设计
  • 2017-04-27 09:19

640.webp.jpg

“我相信建筑是一门务实的艺术。要成为艺术就必须要建立在必要的基础之上。” 

                                                      ——贝聿铭


2017年4月26日

是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100岁生日

他的一生获得荣誉无数

包括了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

他的建筑更是在全世界广受赞誉

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

让我们一起回顾贝聿铭的100年

1917年4月26日

贝聿铭在广州出生

其祖上是名门望族

祖父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

父亲贝祖诒则是中国银行的行长


照片前排左一是贝聿铭

贝聿铭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苏州和上海生活

狮子林在对于贝聿铭有着特殊的记忆

这曾经是贝家祖宅

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远渡重洋开始留学生涯

他并没有遵从父辈的希望学习金融

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建筑学

最开始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

由于感到宾大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自己

贝聿铭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

在1935年11月贝聿铭接待了勒·柯布西耶

他后来回忆道:“和柯布在一起的两天,

可能是我建筑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



毕业后贝聿铭进入波士顿当地的一家建筑公司

成为了一位混凝土工程师

两年之后贝聿铭去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硕士

据说贝聿铭决定去哈佛是因为一个女孩儿

她叫卢爱玲

当时还在卫斯理女子学院的她即将入读哈佛

贝聿铭对卢爱玲一见倾心



在卢爱玲从女子学院毕业后的第5天两人结为夫妻

那一天是1942年6月20日

两人育有三子一女



家庭幸福而美满

至今已经携手走过75年



贝聿铭从哈佛毕业之后

选择去了一家房地产建筑公司

成为了一位设计低成本住宅的建筑师

在公司贝聿铭见识了老板强大的社交和沟通能力

积累了很多团队工作的经验

1959年贝聿铭的母校麻省理工邀贝聿铭

为地球科学中心设计一栋新教学楼

贝聿铭设计了一座高21层的混凝土大楼

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有魄力的创举

因为那个时期混凝土技术仍在实验阶段



这栋楼落成后被波士顿居民评为当年最美城市建筑

然而在投入使用的时候发现

由于风力阻碍大楼入口处的大门有时候会无法打开

这让贝聿铭有些尴尬

他后来承认:“我是麻省理工毕业的,

然而我居然不知道什么是风洞效应!”

1960年贝聿铭离开了工作12年的房地产公司

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1963年对于贝聿铭来说是关键性的一年

那一年肯尼迪被刺杀

他的家人决定在波士顿建一座图书馆以表纪念

当时和贝聿铭共同竞争的包括

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

但杰奎琳·肯尼迪选择了当时没什么名气的贝聿铭

贝聿铭没有密斯那么骄傲

也没有康那么不讲究

杰奎琳去贝聿铭事务所拜访的时候

看到的是衣冠整整的绅士

和摆放整齐的她喜欢的花草



杰奎琳解释她这一选择时说:“贝聿铭满是自信,

让我想起了肯尼迪,他们是同一年出生。

我决定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一步。”



1979年肯尼迪图书馆竣工

建筑依海矗立器宇不凡



结构的主体是一个三棱竖体

紧邻三棱竖体是的玻璃和钢结构的立方体

通高的中空空间肃穆庄严

这个项目已经显示出贝聿铭的标志性建筑语言



空间上讲究几何美学与环境融合

材料上使用混凝土、钢筋、玻璃等现代材料

构造和内部设计精巧独具匠心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授予他年度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再加上1978年竣工的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根据场地的形状采用等腰三角形作为母题

营造了一座古典又现代的建筑

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称他为“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这让贝聿铭渐渐有了名气



在此之前贝聿铭也经历了不小的危机

在波士顿汉考克大楼的项目上

为了不影响基地旁的教堂景观和采光

贝聿铭采用了极简主义的玻璃幕墙设计

使得大楼与蓝天融为一体

同时清晰映照出一旁的教堂




然而仍在施工期间大楼就出现了严重事故

强风使大楼的玻璃幕墙纷纷脱落

虽然没造成人员伤亡

但业主将玻璃制造和贝聿铭事务所告上了法庭


后来发现症结在于玻璃的制作

碎落的玻璃窗被胶合板取代

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翻修和扩建卢浮宫

在对全世界的建筑师进行评估之后

秘密联系了贝聿铭希望他能参加竞标

当年64岁的贝聿铭说:“我已经老了,

没有精力再为夺标去搞竞争。

如果您希望我设计,就委托给我。”

全球知名的15位博物馆馆长有13位推荐了贝聿铭

密特朗本人也十分欣赏他

考虑再三密特朗还是钦定了贝聿铭



消息一出全法国炸开了锅

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

一个自身充满优越感的民族

怎能邀请一个美国的华裔建筑师来扩建卢浮宫

贝聿铭顶着巨大的压力拿出了设计方案

可前卫的玻璃金字塔设计激起了更大反对浪潮

被法国文化部长形容为便宜的钻石

法国人也呼喊卢浮宫不需要埃及的金字塔



但是贝聿铭坚持了自己的设计

他解释埃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玻璃的金字塔恰恰喻示了现代和过去的联系

为了平息法国民众的不满

贝聿铭在拿破仑广场上建了1:1的建筑模型

等人们亲眼看到了建筑

反对的声音开始没有那么强烈了

贝聿铭知道只要密特朗对他是支持和信任的

项目就一定能做下去



贝聿铭几乎在全球找遍了所有玻璃材料商

只为找到最合适的玻璃材料

当时的工匠建议把金字塔尖尖的锐角改圆角

因为之前没有装过这样的玻璃

但贝聿铭眯眯眼说:“那不如这次我们试一试”

坚持了自己之前的设计



贝聿铭将扩建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

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玻璃金字塔是卢浮宫美术馆的新入口



参观者宁愿大排长队也不愿从别的入口进入卢浮宫

大厅的螺旋形楼梯没有支柱

全靠自身不锈钢特性支撑



地面上的三个小金字塔为地下大厅引入自然光

一个倒置的玻璃金字塔让进入美术馆的途中创造了一次高潮



呼应了广场处的大玻璃金字塔形象

建成后的卢浮宫扩建项目被法国人称为璀璨的宝石

成为了巴黎埃菲尔铁塔之外新的地标



1983年贝聿铭获得普利兹克奖

以表彰他对建筑界的巨大贡献


1991年小山美秀子委托贝聿铭在山谷中设计一座美术馆

当贝聿铭第一次来到基地的时候

激动地说:“这里就是桃花源啊”

贝聿铭就以《桃花源记》为原型设计

游客需要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和吊桥才能到达美术馆



蜿蜒的隧道走进的人产生仪式感

吊桥采用非对称多悬斜索结构

由一条定制的曲线型钢作为主要支撑

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线



来到美术馆阳光从屋顶装有百叶窗板的天窗中进入大堂

照亮了米黄色的大理石墙带来一种温暖的光芒

以四角锥为基础的木结构融入了山峰的形式

以现代的手法诠释了日式建筑



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

贝聿铭作为作为中美关系的桥梁性人物

屡屡被邀请重返中国设计标志性建筑

1982年北京的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



考虑到香山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

建筑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的景观

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想吻合

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庭院形式

大量运用了借景入室的手法和方与圆的传统符号

中国传统的灰白两色为建筑基本色调




同年贝聿铭被要求在台风多发地带设计一座

独特的高耸的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建筑的四个立柱构成了现代感十足的复合结构系统

不仅可以抵挡高流速的风

也避免了在室内使用竖向支撑

贝聿铭将这种结构比喻竹子的生长方式

象征着希望和中华文明的复兴



2006年贝聿铭为他的家乡苏州

设计了苏州博物馆



建筑用材简洁以灰白为主

屋顶采用新颖的花岗石格纹

既有现代建筑的平整和立体感

又与传统瓦顶协调

 

贝聿铭摒弃了传统园林繁复的形式

将借景、框景等精髓灵活运用

通过对空间和布景的精心构思

呈现了一个与周边的历史园林相互协调

融有中国古典山水意境的建筑



2008年91岁的贝聿铭见证了他在

卡塔尔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建成



为了体会伊斯兰建筑的本质

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

而且由于担心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

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岛


低调朴素的石灰岩以几何方式堆叠



好似古代伊斯兰的堡垒

馆内中庭的银色穹顶连接不同的空间




高大的玻璃幕墙装饰着四壁



窗外便是波斯湾壮美的景观

建筑的平面一反现代建筑的原则看似绝对对称



作为支撑结构的三角形墙体与柱子在不同高度上相接

又轻松地打破了绝对对称激活了空间



穿行在伊斯兰博物馆中

沉浸式的空间体验比层层防护的展品更有冲击力

让伊斯兰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



贝聿铭的作品远远不止这些

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事务所的事业

延续了贝氏的设计风格




 “建筑就是生活的镜子。你只需要把眼睛放在建筑上,感受过去的存在,感受地方的精神,它们都是这个社会的反映。”

                                                         ——贝聿铭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