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建筑设计 > 正文

指导空间设计的11种生活模式

  • 专业分类:建筑设计
  • 2016-03-10 18:40

关注豆丁建筑微信回复礼品1”“礼品2”有更多精品全套CAD图纸等你领!

本文摘自:有方空间

ID:youfang502

编者按:中国的城市住宅正经历着从增加建造数量到提高居住质量的策略转移,同时,未来住区的设计趋势也将更多地被置于城市空间中进行考量。生搬硬套旧有模式显然是饮鸩止渴,如何在保持城市基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城市\建筑空间的功能适应能力,来满足居住者不同的生活需要?有一劳永逸的模式来指导设计吗?德克萨斯大学数学教授、城市\建筑理论家 Nikos A. Salingaros 撰写《作为适应性设计工具的生活模式》一文,旨在引起设计师对于“生活模式”的关注,从城市空间与人的行为关系的角度,提供一种更加精细、系统的操作模式。




在 Salingaros 看来,“建筑学的关键是如何设计一个让人至少在无意识层面感到安心的空间”,而令他无法置信的是,几十年间,竟产生了不少引发敌意及焦虑的空间或者沉闷的、令人沮丧的空间。有感于此,在对 Christopher Alexander 参与编著的 “A Pattern Language (Alexander et al., 1977) 的解读中,Salingaros 重新建构了自己对于“生活模式”(Living Patterns)的认识,并且认为对于“生活模式”的归纳总结可以帮助建筑师摆脱以上槽糕的设计。


比较此前对于人类各种行为模式的研究,他认为“生活模式”更加精细、更加实用,并且更接近于反映人性的规律。同时,他从Alexander的著作中选取了以下11个聚焦于空间领域的模式,并进行了简短总结:


模式61:小型公共广场——宽约60英尺(18米),长度可变。运用围墙来围合空间,但不论是全封闭或半封闭式,都应让使用者感觉身处于一个宽敞的公共开放空间。


模式106:积极的室外空间——用来围合室外空间的半开放式建筑结构,不管它本身是长方形还是圆形,它的立面需要呈现凹形,而使空间本身大致呈现为凸形。


模式115:生动的庭院——设计得最好的庭院总是具有多个入口,并且能让园中人的视线看至街道远处。墙上有窗孔,而非完全空白。这些设计都是最常被运用到的。


模式124:零散活动空间(Activity Pockets)——城市空间的成功取决于分界线上的规划。内部分界带上的零散活动空间能够给整个空间带来生气。


模式167:六英尺的阳台——阳台需要至少进深六英尺(1.8米)的社交空间,最好被半围合或者半遮盖,边墙可用来遮挡附近人的视线。阳台也可以部分后撤入立面,提供最佳的围合感。但是如果一个阳台窄于六英尺,就会被完全暴露。


模式179:壁龛(Alcoves)——为了增添室内的私密感,可以在一个大空间里建造一个好用的小型空间,空间可以部分凹入墙面,并配以较低的天花板。它的进深和开间可以均为六英尺


模式183:办公空间的围合——最佳的办公场所,其由墙体或窗户围合的部分不得超过其周长50%-75%的。每一单位的办公空间至少要保证每个工作人员有六十平方英尺(5.57平方米)的面积。


模式188:壁龛中的床——将床置入凹入墙面的半围合空间,空间应该让人感到舒适,不能太小,天花板应该比卧室的主要部分稍低一些。


模式190:天花板高度的变化——在不同房间运用高度不一的天花板能够提高不同尺度活动的舒适度。高天花板使结构严整,低天花板增添变化。需要更多私密感的壁龛可以运用最低的天花板高度。


模式191:室内空间的形状——基于功能性考虑,室内空间应该大致呈现为矩形平面,并运用垂直墙体。而如果有可能使用曲面墙体以及与之相称的拱形天花板。而单面斜坡形的天花板及与墙面产生的尖锐、倾斜的、凹入的角度会产生不舒适感。


模式203:儿童游戏洞穴——在室内或室外营造洞穴式的小型空间能供儿童体验嬉戏。



以上11种生活模式并非绝对,也并非一劳永逸。“生活模式”只是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设计思路,而真实的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需要随时根据人们行为模式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下文中,作者给出了更加原理性的论述,希望对建筑师们有所启发。



作为适应性设计工具的生活模式

Living Patterns As Tools Of Adaptive Design


文 | Nikos A. Salingaros

译 | 袁昕玥

校 | 张远博


我们的世界总是为一种与工业原料相联系的类型学所主导。固化而单一的设计形式不能反映生活模式的可控复杂性,但却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缺乏适应性的设计原型中。这些呆板的固化设计形式缺失人性化的表达。“专家”宣称这些固定类型是“健康”的,有益于“社会解放”的,并且是“设计的未来”。这些固化设计类型被模仿、应用、传播。人们不根据实际使用中的反馈来更正设计,而是盲目跟风,不管这种设计是否切实有效。但很显然,一些曾经非常权威的简化设计形式并不具备它们被吹捧的神奇功能。


在现代主义来临之前曾有一种设计传统,注重人对于建造环境里形状、空间以及建筑表面的情感共鸣。正是这个传统使得设计类型上的更新无法忽略或取代对居住模式的看重。而如今,这种如人体免疫系统一样重要的安全机制被抛弃了,才导致了畸形类型学设计的猖獗。尽管如此,不断凸显的设计问题仍然要求我们回归到居住模式中去寻求解决方法。


一种生活模式是经过了时间与空间的严格筛选才得以形成的。一套生活模式在成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淘汰了那些无法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选项。判断一种生活模式是否有效率的标准是看它对整个项目的实用性,包括它与周遭环境的切合度,而非仅仅是风格及理念上的狭隘考量。



作者注:无所不在的郊区草坪不是一个模式!它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对绿色的视觉需要——但是并不能与保证花园使用的居住模式及步行网络的界定产生联系。


在选择一种设计形式的时候,设计师必须搞清楚是否有相配套的其他设计形式可利用,以确保整个设计能够协调起来解决紧迫的建造问题,同时促进人类的健康生活。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处理好统筹各个部分时的复杂性。适应性设计(Adaptive design)是一个涉及数学计算与人类身体机能与心理活动的问题,而非仅仅与美学意义上的视觉欣赏有关。 



“重复”无法创造“模式”



在将生活模式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时,常会出现对于“模式”概念的误解。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运用居住模式仅仅是照搬,所以他们倾向于使用最为普遍的办法去解决带有特殊性的设计问题。这导致他们将研究对象设定成了一种泛泛的类型。而生活模式不能被直接套用,而是需要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调整,且它的完成永远无法得到充分的科学检验。更糟糕的是,对这一模式的不合理应用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畸形类型学取代生活模式的时代。这些类型靠固化的标准来选择,而非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套用模式是处理设计中复杂性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旨在消除复杂性,而是建立处理复杂情况的系统。在二十世纪期间,风靡于建筑形式与城市建造的现代模式被过度简化了。设计原则被简洁化,职业建筑师们学会了忽略使用者的抱怨。反过来,很可悲地,使用者也学会了用麻木来抗议那些毫无生气与互动感的建造环境。



花园与公园的五种模式:

Five patterns on gardens and parks from “A Pattern Language” (Alexander et al., 1977) (编者注:本段摘录已经过本文作者总结)


模式60:便捷的绿地——人们只会使用那些离自己生活工作地点不远,可通过人行道到达的绿地空间。


模式111:半开放式花园——便于使用的花园既不能在环境中过分凸显、暴露,也不宜过分偏僻隐藏。


模式171:树木——树木能帮助塑造社会空间。所以可以围绕现有树木形塑建筑,也可以栽种新树以创造出一个便于使用、吸引人的城市空间。


模式172:自然野趣的花园——尽可能地让一个花园自然生长,而不是非要将其修剪成人工化的模样。


模式176:花园座位——如果花园里没有一个半隐退式的位置供人静坐休憩,在蓬勃生长的植物中沉思,使用者恐怕无法欣然停留。




评估新模式



一些简单的测试就能证明一个生活模式的有效性并且在项目完工之前就能将它与那种缺乏适应性的类型学方法区别开来。例如,检查这种模式是否与其他间接相关的外在条件相协调。在将这种模式运用在实例中时,注意观察它是否引发使用者的情感共鸣。这些标准能够在我们处理一种模式或者类型学的时候提供一些检验线索,以测试它是否能带来成效。


为了迅速找到积极的解决方法,学设计的学生可以先考察一些基本的情况,而无需探讨所有可能的变量和先例。更严重地,主流设计文化忽略了前工业时代的解决案例,也拒绝利用其形塑当代建筑环境。因而,一些最为基本的模式通通被错失了。

 

由于一个生活模式往往能解决一系列问题,它其中所蕴藏的复杂性常常被忽略。大部分的居住模式都是在特定情境中演化而出的,深植于高度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中。这些生活模式之所以运行良好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不同系统的动态性要求。忽视适应性与复杂性会导致人们提出肤浅的解决方式,带来不充分,甚至错误的结果。类型学无法弹性地解决问题,然而却被人们不断使用,因为它们表面上确实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如果这个情况继续,则有可能使系统中其他部分出现严重毛病。



作者注:什么时候建筑师会最终得知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其实视觉组织与社会几何学的组织形式并无关联?[编者注:社会几何学(socio-geometric), 德国近代社会学家、哲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认为“形式”为多样而散乱的客观世界提供了同一性,因此社会本身就是一门几何学,叫做“社会几何学”。]


比如说,所有社会福利住房都是按照单一重复的原则来修建的。但是这些单调的几何形排列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当地的地理、气候、日照方位、城市空间等等。它只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单一的设计来降低成本。而单一重复的形式并不能符合建筑使用者多元的情感要求以及身体尺度。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分步骤的适应性设计来提供一种造价低廉的城市结构。这需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充分考虑用户的反馈。


我们需要以一种不断调整的态度来精确选择生活模式。首先查看是否有曾经运作良好的、有被记录在案的相关模式可资借鉴?在借鉴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或许没有一种旧有的生活模式能够解决我们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新问题。设计师、建筑师、规划师的任务就是在不断向前的发展中创造符合时代的新型生活模式。


在解决一个设计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多少种生活模式才是合理的?如果运用的模式过多,不仅会让使用者晕头,也会加重设计者的负担。所以只需在每一次的设计中运用少量最为相关的模式即可。


单个模式之间最为强力的联系并不是总能凸显出来,也并非光靠技术以及单一的逻辑就能将其结合起来。这也是 Christopher Alexander 在其著作里所要解决的问题。论及如何有组织地进行整合设计时,他的方法是采取多重步骤来使被选中的生活模式与日益几何化、功能化的机体有机结合。需要记住的是,这种整合是不可能仅通过一个设计步骤就能一蹴而就的。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Alexander (2001-2005) The Nature of Order, Books 1-4,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Berkeley, California. Book 1: The Phenomenon of Life, 2001; Book 2: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Life, 2002; Book 3: A Vision of a Living World, 2005; Book 4: The Luminous Ground, 2004.

2.Christopher Alexander, S. Ishikawa, M. Silverstein, M. Jacobson, I. Fiksdahl-King & S. Angel (1977) A Pattern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3.Ramray Bhat & Nikos A. Salingaros (2013) “Reductionism Undermines Both Science and Culture”, New English Review, March 2013.

4.Nikos A. Salingaros (2005) Principles of Urban Structure, Techne Press, Amsterdam, Holland; reprinted 2014, Sustasis Press, Portland, Oregon and Vajra Books, Kathmandu, Nepal.

5.Nikos A. Salingaros (2011a) “Why Monotonous Repetition is Unsatisfying”, Meandering Through Mathematics, 2 September 2011.

6.Nikos A. Salingaros (2011b) P2P Urbanism, book draft available online for download: 116 pages. 



翻译|袁昕玥 编辑|张远博




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如有侵权等问题请联系微信:dianshenbulei,谢谢!

转载请标明豆丁建筑,添加微信号:doudingjz,或是扫描下方二维码!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