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建筑设计 > 正文

杭州园林设计院|赤峰红山文化展示中心

  • 专业分类:建筑设计
  • 2025-01-09 09:35


本文摘自:gooood谷德设计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建筑整个屋面做覆土绿化种植,与景观自然过渡,展示中心外部绿化主要依托展示中心配置,作为展示中心的外部背景,广场绿化主要以大面积草坪为主,与草坡屋面有机结合,将整个建筑更好的隐入环境之中。

感谢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对gooood的分享



赤峰市红山风景区位于赤峰市红山西南侧,占地面积为3.3平方公里。红山风景区是红山遗址群保护范围和红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外围边缘地带。“红山文化”内涵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玉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龙形玉器造型之一。为进一步推进红山文化申遗工作,提升景区文化景观和旅游价值,考虑拟在红山公园内建造红山文化展示中心。展示中心设计总用地面积约30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


图片


图片


▲鸟瞰图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形式的意义
“缘起”——“红山文化”是一个距今五、六千年间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红山文化的发现和被真正认识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红山文化的发现则有力地证明,早在5000年前,我国东北辽西与内蒙古东部一带,确曾存在一个初具国家雏型的古老文明社会,这就把我国古文明社会的历史向前提了一千多年,翻开了中华文明新的篇章。


图片


▲西南鸟瞰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


▲西向鸟瞰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1探索历史现场 掀起文明篇章
“考古现场”:赤峰的红山文化、考古文化有着独特的历史性、地域性,设计考虑将这种历史文化隐喻在建筑之中,通过建筑空间的营造,提供一处可以感受历史、认知文明的场所空间,建立一个与历史互动亲和的纽带,扩展展示中心这一场所的公共参与性。


图片


▲西南鸟瞰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顺着这样的思路,在建筑中间设计一条开裂、迭落的广场空间,通过向下的斜坡将游人引领入地下广场,营造一种考古的场景特征,犹如一次考古之旅,组织参观人流开始探索红山文化的历史深度。两侧的红色锈钢板墙体通过一些连续生动的墙体浮雕等展示手段,让游客在进入展馆之前就开始领略红山文化。
图片
▲东北鸟瞰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


▲东南鸟瞰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文明篇章”:斜坡屋面形成连续的草坡状,与周边环境自然衔接,使之隐入自然环境之中,两侧屋面的弧形起翘,有如翻开一页历史书篇,寓意红山文化掀起了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之中一页新的篇章。


图片

图片

图片


▲坡道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红山文化展示中心立意为“探索历史现场. 掀起文明篇章”,不仅点明了展示中心所在地赤峰的场址特征,抽象概括并彰显了赤峰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历史地位。


图片

图片


▲主入口透视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2提炼红山文化 再现实景红山
红山文化:建筑形体通过抽象提炼的方式,以简洁的半围合几何形体隐喻中华玉龙的形态,体现一种理性、唯实、简约的建造精神;内外界面的实虚变化也使建筑体现了强烈的形体张力;设计在建筑外实体立面选择了红色锈钢板,一方面反应赤峰的地方色彩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抽象的手法,提炼出文化元素,将赤峰独特的中华玉龙的图案以及其他红山文化应用于建筑表皮,形成一个富有地方文化内涵的肌理,集中体现了红山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片


▲提炼红山文化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


▲下沉庭院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实景红山:红山是展示的核心所在,因此展览馆最好要处于“隐”的状态,要给参观者造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而不是喧宾夺主。建筑设计考虑融入景观大地之中,主体展示空间放在地下一层,整个建筑屋面采用绿化覆土种植,与整体环境有机结合。展览的高潮为一观景平台,参观者到达观景平台远观红山,感受红山强烈的冲击力,参观主题升华到红山本身。


图片


▲下沉入口广场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3融入传统文化因素 展现时代文明魅力
传统文化:红山文化展示中心禀承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建造观,抓住中国文化内向性的特点,把场所和意境作为展示中心设计的主体,使建筑在景区中以一种相对静默的姿态出现。这静默的简单形体,内含庭院,丰富开敞,自成天地。设计通过这种处理使合院传统、虚实空间在建筑中有所体现,使建筑在更广阔的文脉中引起共鸣,从而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精神传承。


图片


▲掀起文明篇章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


▲二层室内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时代文化:作为景观性公共建筑,展馆是现当代“体验式展览馆”和“文化客厅”的有力实践。从一般性的保存藏品、公开展示为重点继而发展到重视观众的参与与体验的方向,开展工作坊,增加一些咖啡茶座、观景平台,让观众停留在馆内,将博物馆建为一个双向交流的公共客厅。设计通过大开间为展览陈设提供了高适应性的可能;展示空间模式可分可合,利于提高观众参观的选择性与自由度,具自然采光与外望视野的交通空间也更人性化;室外场院为观者提供了游憩、思索的场所,是对展示中心建筑类型的重要创新与补充。


图片


▲多媒体展厅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4景观、建筑、文化共生
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建筑整个屋面做覆土绿化种植,与景观自然过渡,展示中心外部绿化主要依托展示中心配置,作为展示中心的外部背景,广场绿化主要以大面积草坪为主,与草坡屋面有机结合,将整个建筑更好的隐入环境之中。内部庭院则相对内向,设计以内敛的手法,适当配置绿化植被,求其宁静致远。建筑既是被看的一组大地景观,同时也是观看红山的观景场所。


图片


▲交通空间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展示内容及红山而言,展示中心最好要处于“隐”的状态,要给参观者造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而不是喧宾夺主。建筑设计考虑融入景观大地之中,主体展示空间放在地下一层,整个建筑屋面采用绿化覆土种植,与整体环境有机结合。


图片


▲探索历史现场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
▲再现实景红山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


▲展现时代文明魅力 ©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思考:
建筑创作虽说是主观性为主的设计活动,但其也不可避免的会有其自身的方法论,一般我们所熟悉的建筑创作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以“形”为主导的方案创作;第二种则是以“意”为主导的方案创作;第三种则是以“理”为主导的方案创作。
“形”:“形”是建筑创作最终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设计者独创性的设计流露,它的形的生成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它是建筑创作最活跃的因素;
“意”:“意”是指基于对方案创作的主题及相关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挖掘而形成的一种贴切并有说服力的创作立意,并以此形成方案创作的主要形式依据;
“理”:“理”基本上以分析推理为基础,按照理性推理的思维模式对建筑创作进行科学而理性的分析。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有符号学、类型学、亚历山大模式语言以及参数化设计等,近些年尤其以BIG为代表的图示分析法,受到大量从业者的追捧,他们通过大量图形、数据和生成过程的图示分析,形成方案创作的的主要逻辑依据。
实际上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并没有明显的次序和界限,特别是“意”和“理”,它们是理性思考与创意生成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形”作为最基本的建筑创作的形象表达,虽然在构思的层级关系上并没那么高级,但是所有的“意”与“理”最终都必须以“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形”又是所有创意的最终载体,因而显得又尤为的重要。
“形”“意”“理”三者是建筑师在方案创作中必须面对的设计因素,一件好的作品的产生必然是“形”“意”“理”的有机复合,完美的匹配。红山文化展示中心也是基于此的一次创作尝试…

项目名称:红山文化展示中心

项目类型:公共建筑

设计方: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https://www.hzyly.com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 设计起止时间:2014年4月 项目竣工时间:2019年4月

设计团队:葛荣 侯方伟 朱君 于娜 李丽 高海防 王未池 邹汝波 陈芳琳 鲍侃袁 金爱雪 李伟强 鄂文汲 黄号 彭昌敏

项目地址:中国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

建筑面积:8422.30㎡

客户:红山区文物局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