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建筑设计 > 正文

乡村旅游让老木屋新生,成为游客心中的景点!

  • 专业分类:建筑设计
  • 2018-06-21 09:24

贵州中关村位于黔北深山,历来交通不便经济贫困,新一轮的乡村振兴计划使得中关村有了新一轮发展的可能性,村里的众多年久失修的老木屋在乡村旅游中又重获生机,在村里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下,村中一处原来地主的老宅被收储起来,希望将他改建成一处村民中心,服务于村民的同时还可以成为村庄的一个对外展示窗口。


老宅

与江南地区的富丽堂皇的民居不同,由于贵州地区经济落后,及时是村里地主的宅院,看起来似乎也相对简朴许多,没有过多的繁缛装饰,只能从用材和体量上体现出于普通民居的不同,高居山坡的位置彰显出其身份的特殊,老宅及位于一处山坡之上,有着极佳的地理位置,视觉极佳,可以远眺山峦和村庄。原有的庞大三合院建筑格局已经基本坍塌,仅剩原有的北侧正房和西侧一部分偏房,房屋除主体结构外,外墙木板和门窗已经基本荡然无存。村子虽然地处深山,但是仍然保存着许多优秀而淳朴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村子里任然保持着对文化的朴素信仰,写有文字的纸张都被细心收集并通过一番仪式进行处理,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村子里有着相当高的普及率,村里不少村民都可以拿起毛笔挥毫一番。



改造

新的村民中心需要有一定空间用于展示村里的书法文化,另外还需要一处儿童书屋和儿童活教室,以及驻村社工和志愿者的日常办公空间,现存的老建筑面积并不能满足未来的空间需求,还需要在另外一侧的房基上进行加建进行空间拓展。面对这样一处具有历史特色民居建筑应该以何种策略予以改造和扩建成为建筑师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存的部分予以新的诠释,建筑的北侧有非常好看的山体岩石,建筑师将原有的木板墙改为玻璃落地窗,将外面的自然景色引入室内,使内外空间得以对话。 建筑原有木结构经过岁月侵蚀颜色变的深沉,而维修的新木料色泽金黄,建筑师刻意强化了新旧两种木料颜色的对比,使用者和游客可以从中体会时间对建筑的包裹。部分修复的门窗用玻璃替代,极大的改善了老建筑的采光采光问题。 屋顶青瓦经过挑选将旧瓦最大限度的予以保留利用,屋顶上新瓦和旧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泽变化。



第二,对于需要扩建的部分,需要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建筑师希望新加建筑与旧建筑形成有趣而和谐的对话关系,因此新建筑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木结构形式和传统的建筑造型,建筑师希望扩建部分空间开敞、通透且空间多变。扩建部分采用钢结构,新旧建筑两部体块互相穿 插,关系各自独立。新建筑底层架空,四周收紧,与下层的原有建筑台基互相尊重和独立,南侧与西侧悬空出挑形成室外檐廊,增加屋顶平台,屋顶平台不仅是观山景 的绝佳去处,同时进入平台的过程与旧建筑屋面近距离的接触,以前只能 远看的屋面变成了平台的近景,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青瓦屋面成为了屋顶平台的背景,产生了奇妙的视觉冲击。建筑栏杆与幕墙采用正面玻璃,以最大的开放朝向景观界面。建筑外部为黑色钢板包裹,沉稳的黑色和简洁现代的外形与旧建筑形成和谐而低调的对比。建筑内部全部为暖色木材,与钢结构的冷峻形成视觉反差,同时增加使用者的亲切感。




村民中心改造扩建完成后成为了村庄的活动和展示中心,村内儿童放学后纷纷到村中中心图书馆阅读书籍,假期驻村社工志愿者开班绘画、手工等相关课程,成为乡村儿童的第二课堂。为了弘扬村庄优良的书法习俗,专门开辟了书法研习所,村内爱好书法的老人再次挥毫泼墨,外来游客在此体验乡村文化,为了更好体现该村的书法特色村民中心被命名为“墨仓”中心。乡村妇女培训、生态课程、自然教育等一些列乡村活动依托村民中心在社工的带领下相继展开。中关村村民中中心不仅服务村民,还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处景点,建筑师试图构建的多功能乡村综合活动中心成为了该地区的典型示范。

▼项目轴测图



▼平面图




▼立面图





本文摘自:建筑设计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