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中考满分作文语言创新技巧举隅——词语丰富
  ; 张宗明
(一)考点剖析: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一类卷要求语言准确。本考点“词语丰富”与这个要求有着非常密 切的关系。马雅可夫斯基说:“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劳动。你想把一个字安排妥当,就需 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可见,没有丰富的语言矿藏,就不能提炼出语言之“镭”,也就没 有可能发射作文的“原子弹。”马雅可夫斯基的话除了说明“词语丰富”对于“语言准确” 的重要关系外,还说明了积累词语,让词语丰富,是打好写作的基础。
怎样积累词语?最具趣味性、科学性、操作性的方法是“词语拉练法”:即以某字为核, 拉出一连串词语、成语、俚语、俗语、歇后语、格言、警句、名言等,以求词语丰富。如: 以“中”字为核,可拉出 “中肯”、“中圈套”、“适中”、“中流砥柱”、“秀外慧中”、 “管中窥豹”、“如日中天”之类词语或成语,还可拉出俚语、俗语和歇后语,包括“中” 字的格言、警句。另外还有“词语接龙法”,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勾连词语;“成语对偶法”, 用对偶的方法让同类成语结成对子;“名句填充法”:把名句(包括成语、歇后语、格言、 警句)设计成填充题,通过练习达到记住名句。还有向生活,向社会,向人民学习词语,积 累词语等。鉴于文字的限制,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名题举隅
按要求作文。
2010 年1 月27 日,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去世,他因为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而成为人们记忆中永恒的“守望者”。在他的生命里,他守望爱情、 守望责任、守望淡泊„„守望可以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守望可以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守望也 可以是一种生命的境界„„ 请以“守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③不少于600 字。
  ; & nbsp; &nb sp; ——2010 年成都卷
本话题内容广泛,考生要学会将大话题切分为一个个子话题,才能选取角度,准确切入。 可切分为写人的记叙文,如“守望苏轼”,写事的记叙文,如“守望童年”;也可切分为写 景的散文,如“守望春天”。“守望”是动词,意思实在,若照实写,很难出彩,若能变换 角度,实题虚写,就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自己也能跳出现实的束缚,创设情景,或侧面 烘托,或间接垫村,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如“守住沧桑”等。
其立意选材要关注人性,抓住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聚焦热点,选取社会最时新的材料; 学会倾听,运用一些时尚、新潮的词语。这样,会使文章新颖别致,富有生活气息、令人玩 味。
本题切忌选用合同书、病历卡、说明书等不能表达其情感倾向的文体。
考场范文1:
守 望 那 个 梦 想 &n bsp; 成都一考生 总 在守望那个梦。梦中的我飞快地敲击着键盘,文字在我的指下熠熠生辉,情感在我的心底汩汩 流泻,身旁是我的书书签,书正散发着油墨香。 这是我的梦想。自从幼时迷上了杨 红樱阿姨的故事,我就爱上了文字,并幻想着能做个写字的女子,在文字与快乐之间游走。 于是,我开始整夜收集所有关于杨红樱的文字,包括她的照片,那时梦想塞满年少轻狂的天空。 岁月如斯,童年转瞬即逝。少年的我第一次触摸到了梦的翅膀,那天《红领巾》发 表了我的文字——《我的梦》。我收到了20 块钱的稿费。这是我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随着 梦想的升温,我已经无法舍弃文字了。我总是不停地写呀涂呀删呀改呀„„ 痴迷着 文字,痴爱着梦想。弹指一挥间,我跨进了初二,第一次月考试,我的数学物理连连败北, 英语频频告急,妈妈丢掉了我的稿子,爸爸藏起了我的书签,老师神色凝重地劝诫着:“梦 想要有坚实的土壤,营养不良的话,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爷爷奶奶狐疑地看着, 叹口气:“哎,女大不由娘!”摇摇头走了。 拾起散落一地的稿子,悄悄藏起书签, 把梦想藏在心里的角落。想想那些早陨的才子们,想想那些时因为醉心于文字,过早放弃学 业的女子,我知道师长的劝告不无道理:全面发展才是时代的要求,才是实现梦想的坚实土 壤。 那晚,我把自己喜爱的文字束之高阁。那晚,我做了一夜的梦。梦里我的文字 遍地开花,梦想正如我的守望一样生长着。 清晨,桃红柳绿,看云卷云舒,天高云 淡。 风轻悄悄的,雨甜丝丝的,我笑了,我对着天空呼唤,在大地上贪婪地呼吸着。 只要我耐心守望,梦想终会有实现的一天。终有一天,我会像一只轻盈的鸟儿,飞向心中向 往已久的那块土地——我的梦想,我的天堂,我心中的伊甸园。 范文精解: 1、 立意准确,情感充沛。考生写对梦想的守望,是因为她“幻想着能做个写字的女子,在文字 与快乐之间游走”,她对梦想的渴盼、永不言弃,是因为她明白了梦想的实现是一条艰辛的 旅程,这便是她守望的精神支柱。文章立意准确,字里行间充满对梦想的憧憬,情感充沛。 2、书卷馨香,语言灵动。品读本文,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书卷馨香。长短句夹 杂,使文章摇曳多姿,四字句、对偶句使文章典雅别致,文采飞扬。如“终有一天,我会像 一只轻盈的鸟儿,飞向心中向往已久的那块土地——我的梦想,我的天堂,我心中的伊甸园。” 一句运用多重比喻,清新,连贯而流畅,连用“梦想”“天堂”“伊甸园”比喻“心中向往 已久的那块土地”,读之让人如品香醇,沁人心脾。
3、语言准确,用词贴切。如“我总是不停地写呀涂呀删呀改呀„„”一句,中四个动词 的搭配,准确传神,平中见奇,高度概括了作者刻苦磨练,专心致志的写作的历程,充分表 现了作者对文字梦想追求达到如此痴迷的程度。 从上文可看出,本文语言灵动, 用词贴切,是考生注重词语积累,有丰富的词语提供选用的结果。
考场范文2:
  ; 守望山水
  ; 成都一考生
天山轮台的八月风雪,需要我们去守望它的绮丽;五岳三山的雄伟壮观,需要我们去守望 它们的力量;猿声哀啼轻舟飞驶的三峡,需要我们去守望它的悲壮。
寻梦?撑一杆竹篱,饮一壶清酒,在历史的长河里漫溯。你可悟出山水的柔情,英雄的守 望?
滚滚长江望霸王
乌江畔,斜阳下,你披坚执锐,长剑在手。望苍天,四方云动。纵然你有万丈豪情,却眼 睁睁的看着美人刎颈。在你,英雄末路的悲哀,爱人的血泪喷涌,终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举 身赴长河,死亦为鬼雄!
乌江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项羽,你在守望,守望你顶天立地的男儿本色,守望你对父老 乡亲的愧疚之情,守望你对爱人生死与共的爱情哲言。
寂寞饮者山中仙
小船摇啊摇,南山旁,你愤然一击,不为五斗米折腰,从此,躬耕陇亩,种豆南山,荡舟 清溪水,东篱采菊。青山中诵“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碧水中吟“此中有真意,欲辨 已忘言。”看稚子侯门,享天伦之乐;听幽幽琴声,觉今是而昨非。原来,你是守望那颗高 洁而寂寞的心。
江山如画君如玉
荡舟赤壁,一出场,便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时代强音。你昂首天外,频频追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身在仕途却因“高处不 胜寒”而屡遭陷害,岌岌逃离,辗转迁徙,“无处话凄凉”。在你的四处漂泊中,其实你一 直在守望高贵豁达的灵魂。
后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蜀江碧蜀山青,抬眼望,你的影子剪不断。地震中有你,奥运赛场 上有你,宇宙飞船上有你。我终于明白,原来你们最终的坚守,不过是“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原来,你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历史磨难,痴心不改;肉体死了,灵魂还在。
守望山水,我望见了生命的真谛,生命存在的价值。
范文精解:
1、选材精准,结构精巧。浩浩史册,渺渺尘世,伟人可谓多也,而考生精选了三个人: 项羽——失败的英雄,陶渊明——遵循心灵轨迹生活的人,苏轼——为生命所累的巨人。他 们都曾在如画江山前踟蹰,或难舍或坦然或沉重。这样的材料以一当十,说服力强。其前言 开宗明义,后记拓展升华主旨。中间小标题引领,过度自然,经纬分明。真可谓前引后联, 浑然一体。
2、词语丰富,语言精美。文章词语丰富,如“屡遭陷害,岌岌逃离,辗转迁徙”等鲜活 灵动,表现力强,突出了苏轼四处漂泊,颠沛流离的生活状况。文章用语也很讲究,行文多 用对偶句,整散结合,或引用或化用。如“青山中诵‘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碧水中 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看稚子侯门,享天伦之乐;听幽幽琴声,觉今是而昨非。” 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扬了语言的迷人风采,读后让人齿颊留芳。
从本文成功的因素分析充分说明,语言的规范、简洁、流畅、得体,是作文创作的最基本 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最关键的是要词语丰富,也包括成语、俚语、俗语、歇后语、格言、警 句、名言等。
(三)写作秘笈:
很多考生写作本题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美丽的风景,心里很赞赏,写出来却不能引人 入胜。激昂的情绪、澎湃的思潮,写出来却冷冷冰冰,缺少情味。这说明“心”和“手”之 间还有差距,挥笔不能得心应手。词汇贫乏,没有优美词汇,用来用去总是那么几个词,必 然令人感到语言干瘪,单调乏味。如形容事物只有一个“好”字,怎么好法却说不出来。要 缩短这个差距,唯一的办法就是平时注意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加上平时多练笔。俗话 说:“常讲口里顺,常写手不笨。”因此,在积累语言时,还要锤炼语言,训练动笔能力, 培养写作兴趣,用满腔激情和睿智把积累的语句融进笔端,久而久之,就能写出文情并茂的 文章来。
可见语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想提高写文章的表达能力,改变语言贫乏寒伧的现状, 就要留心周围,认识生活,接触社会,遨游于古今文化浩瀚的海洋,从生活的“源头”获得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写起文章来才能运用自如,多彩多姿。
(四)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苦和甜来自自己和外界,坚强则来自于内心,来自于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屠格涅夫说:“只有尝过苦的滋味,才会更加珍惜甜”。达·芬奇说:“勤劳一日,可得 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况且,苦与甜是相对的,苦与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不经过磨难,就轻松获得成功的。一些从小肯吃苦的 人,往往三十而立,因为有了真本事,后大半生便可以享受相对甜美的生活。而从小泡在蜜 罐里不肯吃苦的人,且不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甜,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真本事,一生也摆脱 不了心灵上的苦难。请以“苦与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自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