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园林景观 > 正文

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小城里的人文秘境

  • 专业分类:园林景观
  • 2024-01-31 09:38

本文摘自:景观周(ID:Landscape-zhou)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每座城市都有老城记忆,松阳更甚。这座小城从东汉建安年代开始就可追溯,迄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如果说松阳县是 “最后的江南秘境”, 那“文里”就是封存在这秘境之中的另一个“人文秘境”。

图片


建筑师刘家琨第一次来松阳是2017年:“松阳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自然彊域的明确性,有山峦、平原、河谷,该有村的地方有村,该是城的地方是城,一个完整的小世界。”也是在这一年,他接受了文理·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的改造项目。


基地原状


文庙城隍庙街区位于松阳县城正中,自古便是松阳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与精神中心,历经百年变迁,遗存有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各色建筑。但数十年来,这一曾经的精神文化中心日渐衰落,环境杂乱,业态凋敝,缺乏活力。


改造前的青云路、城隍庙、原区委办公楼

图片



场地梳理


来自不同年代的建筑与环境要素是蔚为珍贵的时间痕迹,它们记录并形塑着老城中心的功能演变与生活情景。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令昔日的精神文化中心重新链接当代生活,成为设计重点。


▼沿青云路剖面长卷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图片


设计中对现存建筑进行细致评估和分级保护,力图呈现完整连续的历史断层,使不同时空的物质遗存与场所记忆得以交融共生。


▼鸟瞰青云路

图片

 


设计策略 – “泥鳅钻豆腐”


1.疏解打通


在梳理场地时反复与居民协商,于一尺一寸的进退中切削出场地边界,疏解后期加建以恢复原有街区肌理。此外,设计着重释放两庙前的公共空间,并打通街区与周边社区连通的巷道“孔隙” 。


总平面手绘草图

图片

▼正面平行投影轴测图

图片

 ▼项目建成俯拍实景图片

▼融入周边街区肌理

图片



2.更新系统


在梳理后的基地内植入更新系统——一个蜿蜒连续的深红色耐候钢廊道。廊道对于现状树木和保留遗存进行了审慎退让。窄处为廊,串联保留老建筑;宽处为房,容纳新增业态。整体营造出一个既公共开放又富于传统情致的当代园林。


▼新建廊道和街区

图片


廊道于疏解后的街区蜿蜒穿梭,有如“泥鳅钻豆腐”:疏解后的老街区“厚”而“松”,作为基质;新介入的廊道蜿蜒灵动,打通联系,并在临街界面探出触角。新旧碰撞出“空”的自然形态,记录下动态的生成痕迹。藤树草苔的生长与纠缠,模糊着廊道与空地或建筑遗存的边界,新旧界面不再截然分离,而是混沌地共融共济。


▼廊道入口

图片


▼廊道对于现状树木和保留遗存进行了审慎退让

图片


▼一个既公共开放又富于传统情致的当代园林

图片


▼廊道内景

图片


▼耐候钢廊道内景

图片

 


展品展台


廊道整体均为一层,高度低于老建筑檐口,如低平的“ 展台”衬托作为“展品”的保留建筑。新旧并存,原真表达。更新系统作为结构整体“轻落”在场地上,如船浮于水面,避免深基础对于场地的破坏。


▼香樟树院

图片


▼俯瞰廊道

图片


▼蜿蜒穿行的新建系统

图片

 


植入业态


延续两庙街区原有的庙堂文化和市井文化脉络,植入书店、咖啡、美术馆、非遗工坊、民宿等业态,为周边社区乃至整个松阳提供一个公共的文化交流活动场所。


▼青云路入口节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青云路 – 咖啡厅与文庙节点

图片


▼青云路 – 咖啡厅节点

图片


▼城隍庙前广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城隍庙南侧广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拥抱社区


恢复并强化青云路为轴、两庙为翼的传统格局。失落的老庙经修缮,继续延续市井烟火,成为人们文化活动的舞台。新旧界面的交互间,生活长卷次第展开,重聚老城人气。整个街区转型为展示绵延百年的建筑遗存与动态文化生活的泛博物馆,以开放之姿拥抱周边社区,再度成为松阳的精神中心。


▼青云路 – 青云台节点

图片


▼文仓美术馆的不同活动

图片图片图片


浙江大学参数化设计的建筑师陈林教授进行设计,大界机器人实施制作,在文里植入了一个极具未来感的童书馆——“文曲童书馆”,书架穹顶、曲面地台都是选自加拿大进口雪松,在工厂由建筑机器人三维雕刻,到现场组装完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