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园林景观 > 正文

发现被遗忘的地方|广州铁路博物馆景观改造项目

  • 专业分类:园林景观
  • 2024-11-18 09:39

本文摘自:gooood谷德设计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 九里建筑摄影

“一处富含多重意义的公共空间”

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gooood的分享





设计初衷

“发现这块被遗忘的地方”
从原荔湾区公共空间和社区活动服务半径分析推演发现,它是一个珍贵的老城区公共空间,良好的转换可以弥补西关社区户外活动服务半径最后的盲点。
“活化,让它重新被记起被更多市民使用”
场地位于一个现代高档住宅区旁,由于前次改造对场地可达性与使用功能未尽完善,场地缺乏活力。我们希望本次改造能够将场地彻底地活化。
“持续使用,成为老城区不可或缺、不可多得的公共空间之一”
随着铁路博物馆的室内展陈开放,我们设计将其延续到室外空间,使室外空间在加入西关地区户外活动网络的同时,场地上发生的各类活动也进入持续不断地演化过程中。
“一处富含多重意义的公共空间”
突出社区公共空间属性、滨江空间属性及历史文化空间属性叠加于同一场地的独特性。

图片

▲东向远景鸟瞰 ©九里建筑摄影

分析图呈现的信息意味着:如果设计能通过改造将这个场地真正活化,那将会极大改善荔湾区公共活动空间零碎且狭小的现状,激发更多的市民活动发生,强化广州市民的户外活动意愿、氛围。

图片

▲西关地区公园服务半径分析 ©《广州西关典型的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活—当前的问题与对策》罗韵姗

注:
服务半径 是指公园使用者从居住地到达公园的距离尺度。
服务半径 的确定依据:城市的大小、公园的规模、公园的性质、公园主要服务对象。
服务半径 的国内参考指标∶市级公园服务半径2.0~3.0公里;区级公园服务半径为1.0~1.5公里;居住区公园服务半径为0.5~1.0公里;小区游园服务半径为0.3~0.5公里

图片

▲远景鸟瞰 ©九里建筑摄影



项目概况



“场地记载着百年铁路文化历史”

广州铁路博物馆,位于老城区西南面的西关黄沙一带,用地紧邻珠江,西望大坦沙,东接白鹅潭。

原址为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旧址。黄沙车站始建于光绪27年(1901年),系粤汉铁路起点的水陆联运的大型客货运站。民国37年(即1948年),粤汉铁路已经全线通车投入运营,达到繁盛的时期。随着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客货通行流量增大,粤汉铁路逐渐被京广铁路、武广铁路所取代,于2005年停用,改为临时仓库等用途。两栋保留建筑建于1970年代,于2014年作为“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旧址”被列入广州市首批历史建筑名录。

现有的地块有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其中许多曾为铁路业务服务。目前轨钢已被移除,前铁道遗迹被局部保存下来。

图片

▲项目区位 ©《广东省城内外全图》1907年

图片

▲项目区位 ©《最新广州特别市马路交通图》1948年

图片

▲场地变迁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水陆联运时代的印记 ©南都广州

图片

▲远景鸟瞰 ©九里建筑摄影



设计理念

承前——总体规划设计(2006-2012)
项目将两栋保留建筑及周边环境改造为铁路博物馆,既保留珍贵的历史痕迹,又注入全新的现代活力,实现“场地·建筑·展品”一体化展示。
我们将800米滨江带作为一个整体的场地来构思设计:以场地遗留的铁轨痕迹、驳岸要素作为贯串场地设计的骨架脉络;以保留建筑和铁路轨迹作为承载场地故事以及现代生活的容器。
启后——景观改造设计(2019-2023)
过去一百多年的铁路历史,只有通过彻底活化老城区公共空间的现状,才能被“看见”。为此,我们制定五大设计策略:
提升可达性·POE+微改造·铁路文化元素融入·空间活化·空间重现
制定五大设计策略,目的是让历史沉淀在场所里,与过去在时空中对话,以及活化场地的公共空间,吸引更多人来活动,最终让文化被真正的“看见、传承”。

图片

▲五大设计策略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设计推演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策略一 提升可达性

在博物馆园区内部重新规划多条游客流线,提升内部步行可达性;在博物馆园区外部,通过分析周边道路人车流线、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流线、住宅区出入口、非机动车流线、停车场后,将园区内部人行流线与其衔接,使场地交通融入到周边社区中,成为社区中通达的一部分。

图片

▲周边交通分析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周边公共交通站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场地步行流线分析 ©九里建筑摄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策略二 POE+微改造

在通过调查市民对场地使用后的评价后结合设计师在现场的自身体验,设计团队决定在尊重场地现状大致轮廓的基础上针对各类问题进行微改造。其中涵盖场地翻新、增添绿地、照明设计、水景改造、设置蒸汽机车作为展品等。

图片

▲现状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水景改造方案可行性分析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图片

▲景观鸟瞰 ©九里建筑摄影



策略三 铁路文化元素融入——24小时露天博物馆展览

设置不同历史年代的火车机车作为重要的展品,充分利用各种大大小小的铁路文化元素(各类指示牌、路标、不同材料的轨道、道砟、道闸等)组织并点缀景观空间,营造一个户外铁路文化展场,作为室内博物馆的延伸,打造成为24小时开放的户外博物馆。

图片


图片

▲火车、道砟、轨道等铁路元素运用在景观设计中 ©九里建筑摄影



策略四 空间活化

场地内铁路文化元素的融入并非呆板的摆放,我们在各类铁路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延展出道砟花园与特色铁轨铺装,成为场地的主要景观节点。此外,场地作为社区重要的公共绿地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通过以时光隧道——道砟花园为景观主轴,绿地斑块、各类机车与水景为点缀补充,结合场地通达的人流动线,每一处原本荒废的角落在改造后都再次汇聚人气,焕发新生。

图片

▲西向鸟瞰 ©九里建筑摄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主要景观节点 ©九里建筑摄影



策略五 空间重现

我们希望通过保留与复刻历史元素、场景,让一百多年前开端的铁路故事、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以及已消失的历史场所被看见。设计营造出凝聚回忆的铁路文化公共空间,实现可达性、活力、“轻”文化融合为一体的滨水景观,吸引更多市民前来。

图片


图片

▲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仓库、枕木、设施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复刻候车场景 ©九里建筑摄影



绿化设计与人性化设计

在五大设计策略之外,设计团队仍致力于在尊重场地的基础上进行更新:

设计充分重视保留场地原有的古树、大树,并将乔木以带状方式顺着铁路航线轨迹平行展开,形成一条绿色走廊。此外,我们重点关注乔灌草的多层次组团式搭配,高低错落、合理搭配的植物组合丰富了滨江天际线。市民在不同季节都能欣赏到自然景色:春天欣赏开花的黄花风铃木,夏日享受嫩绿的常绿树与水边鸡蛋花的景致;而在秋冬,细致搭配的灌木地被与美丽异木棉则会迎来花季。

人性化是设计的另一关注重点。树下设置的休憩长坐凳、常绿树与落叶乔木的搭配,使得夏日可以提供清凉的荫蔽,冬日温暖的阳光也能自由地洒落。

图片


图片

▲迁移树木点位平面图、树木迁移终点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细致的绿化设计打造江滨绿地 ©九里建筑摄影



构筑物设计

设计植入飘棚与平台将两栋建筑连为整体。轻盈的飘棚成为滨江公共空间的视觉焦点,与保留建筑形成新与旧的强烈对比。富于动感的平台顺应轨道的走势,形成入口广场与眺江平台,以流线形态将人流由城市引向江滨。

图片


图片


图片

▲富有动感的流线型飘棚 ©九里建筑摄影



铺装设计

为营造具有铁路文化特色的场地,我们引入了多种铺装方式,包括道砟花园和水泥人行道口。同时,广场的铺装设计呼应铁轨枕木的分段节奏并进行延伸。此外,我们还加入暖色系的天然石材和木地板,打造温暖的细节感受。
在设计之初,我们出于美观考虑,计划在铁轨旁的地面铺设碎石,然而博物馆馆长嘱咐我们铁轨旁地面必须是素混凝土,因为只有素混凝土地面才能忠实复原当年月台地面的原貌。虽然我们清楚按照素混凝土地面的做法会使场地在观感上像未完工或不够精致,但是这对于展现真实的历史感至关重要。这片场地不仅是我们的设计作品,更是铁路人的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为了尊重属于他们的集体记忆,我们最终决定重现素混凝土地面。

图片

▲道闸花园、素混凝土地面、广场铺装、暖色材质 ©九里建筑摄影



照明设计

在进行照明设计时,考虑到场地北面为大片高层居民楼群落,空间使用者中将有较多儿童,设计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细致地调整灯具功率、色温,使灯光对人产生柔和舒适的感受。为铁路铁轨和火车车身照明选择的大量特选埋地灯皆采用隐藏式、带灯罩以及侧照射角度,均不产生炫光,避免出现儿童嬉水玩耍时被埋地灯烫伤等安全事故。

图片


图片

▲轨道内照明推导过程:隔缝照亮并打亮机车侧身与每缝照亮并打亮机车侧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场地夜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将灯具外表颜色融入环境,对比过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场地灯光设计 ©九里建筑摄影



综合效益

本项目的设计采用了相对于常规风景园林设计较为特殊的材料、技术、工艺。具体体现在大量采用历史上或现存真实铁路场景所用材料,如道砟、金属枕木、木制枕木、人行道口,以及它们和场地竖向、给排水、其他常规铺地材料、植被的融合与划分。这些新颖并特殊的材料有效地传达了铁路文化。另外,在照明设计上,工艺和材料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考虑人性化进行细致的结合设计。比如,在道砟上铁轨旁我们设计大量埋地灯照射枕木,并特地与厂家沟通指定选择带盖顶的埋地灯罩而不让玻璃罩直射人眼以及被人触碰等,遵循安全第一,同时保证美观的设计原则。

图片

▲对历史场景的再现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片


图片

▲有效地传达了铁路文化 ©九里建筑摄影



经济效益

工程投资额在设计估算阶段为1511 万元,在与业主、代建、施工队等多方进行技术研讨,经历了多轮造价优化后,最终以800余万元结算审核完工,在实施经济效益上达到低成本耐维护的目标;

图片

▲对自然环境的修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社会效益

从21年竣工至22年正式开放期间,正是国家疫情封控阶段,对于施工、管理单位、设计单位的工作开展都十分严格,设计方仍然坚持每周三到四次,不分昼夜前往现场指导设计实施工作。从规划布局、装置安装、植物移栽和新种、细节把控、材料选择、灯光控制、给排水设计、建筑室内空间衔接把关等各个环节均通过线下面对面开会、现场沟通与指导完成,才得以在2022 年博物馆日开放时,赢得市民、游客、集团所有职工们的广泛认可和赞扬,成为2022 年新闻媒体的焦点,人们参观打卡的网红热门景点。

图片

▲入口处馆标水景 ©九里建筑摄影



生态效益

在树木保护、原环境生态、光污染控制、珠江河道保护与合理建设、人工开发水景与自然土地比重等方面,我们进行了方案比对和最优设计选择。其中,在树木保护上,尽管当年树木保护专篇政策和设计指导暂未出台,该项目的景观设计仍然本能地遵循了每一棵树木的生长情况,保护好现场的每一棵树木,包括对原灌木地被的保护原则就地对设计进行调整。在发生现场树木与设计图纸不符的情况时,优先尊重现场情况修改设计,做到不随意砍伐树木、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为该区域的环境生态做了保护和一定的提升。
场地景观改造后将水景面积缩小至原面积约1/3,还场地一片因地制宜的自然缓坡,消除场地积水、卫生死角和安全隐患,既节省了日后对大片水景的运营维护成本,同时为荔湾区见缝插针的老城区公共空间增加了一片不可多得的公共绿地空间。

图片

▲场地原灌木地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场地现景观鸟瞰 ©九里建筑摄影



结语

广州铁路博物馆景观改造使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背景的地块焕发出新的生机,实现了历史传承与现代活力的巧妙融合。

本项目将珍贵的铁路历史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为广州市带来了一处独特的文化景点。通过采用特殊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设计团队成功地传达了铁路文化的魅力,使游客能够重温这段重要历史。

广州铁路博物馆景观不仅是一片公共绿地,更是一个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场所,它将继续吸引人们前来探寻过去、感受未来,为广州的城市风貌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图片

▲实景平面 ©九里建筑摄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


图片

▲实景鸟瞰 ©九里建筑摄影



项目名称:广东铁路博物馆景观改造

项目位置:广东省广州市
总用地面积:2859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935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1年-2021年
竣工时间:2022年5月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何镜堂,吴中平,罗韵姗
建筑:黄全乐、童梦琳、骆婉君
给排水:马双群
机电:冯浩
结构:凌宏华
绿建:黄雪莹、周芷娴
景观:黄雪莹、周芷娴
摄影:九里建筑摄影
项目获奖
广东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奖 三等奖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