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园林景观 > 正文

安息之处,亦需要诗意和风景

  • 专业分类:园林景观
  • 2025-02-14 10:27

摘自丨看见景观


纪念,是人类作为情感动物的一种本能。
纪念性建筑为人类提供了纪念与缅怀的场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从对历史重大战争,到对严重社会事件,从对名人伟人,到对身边的人们……人类总在不断”纪念“,不断寄托、思考和追寻。

追求永恒源自人本心的欲望,建筑景观将人们对纪念的情感体验物化为恒久的存留。

为韩国思安墓园


| 纪念性建筑景观 |

公墓陵园 . 人物纪念场所 . 战争纪念场所 . 社会事件纪念场所



公墓陵

纪念性建筑景观  


陵园是纪念性园林的原型。

在传统的欧洲城市中,墓园一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已经将墓穴集中布置于人们离城的道路两旁。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认为,人类将墓穴聚集是早于人类群居生活的,“死者之城”甚至有可能是城市的雏形。

也许居住在墓园里的其实并非逝者,而是我们对于逝者的回忆。墓园是一个回溯记忆和审视自我的场所。也是一个曾存在过的灵魂与精神被纪念的地方。

安息之处,亦需要诗意和风景。


思安墓园

韩国

设计:IROJE Architects+ Planners

图片

这是一个为逝者而设计的项目。数以万计的灵魂以死亡的名义在此相聚,犹如城市中的居民一般。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希望按照城市的尺度来构建一套完整的设施。

每个单独的建筑体量以排屋的形式呈阶梯状分布在场地中。被草坪覆盖的屋顶使整个项目在鸟瞰时如同一块完整的绿地公园。尺度适宜的“排屋”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社区,并通过斜坡和台阶上的路径与其他的社区相连。共享的设施包括小公园和广场,以及位于每个“社区”之间的灵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主广场位于最底层的入口处。光洁的水池周围环绕着耐候钢材质的高墙,犹如在向到来的人们示意,这里是一个崭新的宁静世界。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悼念塔内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也许居住在墓园里的其实并非逝者,而是我们对于逝者的回忆。我们应当把墓园当做一个回溯记忆和审视自我的场所。这样一来,扫墓的举动也就成为了一种对于生命真实度的确认。因此,我将这座墓园设计为一处仅存在于当下的场景,在任何一个自我怀疑的时刻,它都将在一种肃静的氛围中促使我们想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图片
图片

悼念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禅意的公墓服务大厅“半阖之眼”

日本

设计:Hiroshi Nakamura & NAP

图片

Sayama湖滨公墓坐落在一片美丽的森林中,在这人们可以看到远处的Sayama湖堤和Chichibu山脉。为了不遮挡观赏美景的视线,位于面向墓地的山坡上的社区大厅只有一层,屋檐很低,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周围的环境十分优美,但建筑师没有将建筑完全开放出来,而是采用了一种半开半闭的设计手法。

图片

图片

服务性的空间被放置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中心区,围绕着中心是游客休闲区和餐厅,后者是一个环形的开放的区域。围绕着建筑主体是一个平静的反射水池,同附近的峡山湖相呼应。建筑师将停车及其他功能区放置在视野之外的地方。建筑师在钢柱、钢梁上方放置木椽,共同支撑起一个轻盈的、仿佛悬浮在空中的环形屋面。屋面的屋檐高1.35m,造型像一只宽边的帽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低低的屋檐(半睁的眼睛)为观众提供了坐着或站着的两种不同状态的场景:如果他们站着,房间就变成了一个沉思的空间,会间接体验到许多自然现象——反射池中反射的天空和绿色植物,投射在天花板上的水面的图像等等。由无数的梁组成的低矮的屋檐末端,似乎引导着游客来到窗边的长椅,邀请他们休息;当人们坐下时,他们可以越过屋檐看到远处的Sayama湖和小镇的森林和山,凝视远方,回忆起遥远的记忆。风轻轻地搅动着水面的绿色倒影,而游客被轻轻地环抱在木梁之中,如此之近,几乎触手可及。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我们放大了Sayama地区的美丽自然本质及其引发的现象,创造了一个安静地回忆逝者的空间。建筑轻柔地抚摸着人们,激发出该环境中特有的行为和感受。

图片图片

图片

莱克伍德公墓陵园

美国

设计:Halvorson Design Partnership

图片

“耳目一新,非同凡响。”–2013年ASLA专业奖评审委员会(项目曾获2013ASLA专业奖 通用设计杰出奖)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着142年历史的莱克伍德公墓曾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在一个受人尊敬的地标式的环境中创造出一个具有纪念性的属于21世纪的空间。花园陵园项目正好巧妙地、持久地、优雅地迎接了这个挑战。这个景观涵盖了朝南斜坡上三分之二的建筑,建筑风格展现了一幅空旷的、和平的风景,伴着静静的倒影池、本地树木构成的小树林以及沉思的壁龛——鲜明的当代设计与它的历史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这个方案彻底改变了一个恶化的、“沉没”的空间,从而创造出了一个诗意般的现代化景观,在一个充满意义的环境中为人们提供了慰藉和美丽。

图片

外部/内部连接可进入的绿色屋顶:与墓地景观无缝过渡组织轴结构种植范围和明确中心仪式空间通过风铲和架设板桩支架得以保护的现存的树木样本保留下来的教堂风光。

图片

图片

绿色屋顶使得公墓的“草坪规划”之美无缝地延展成一道新的风景。建筑和风景之间的融合集中体现为有青铜框架的泥土造型,包含地下墓室的天窗。

图片

暮色中的新花园陵园。低矮的地平面使得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窗户周围强有力的马赛克图案上。在突出的地下墓室之间设计了外部骨灰龛位,这样就可以在花园中进行葬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内部空间到外面的风景都密切注意了风景的协调。地面上微妙的连接处和一个简单的植被调色板创造出了一种围合感,同时使得建筑的几何形状延伸至景观内部。

图片

一个倒影池起到了教堂和现存的陵园之间的组织轴的作用。这种形式上的关系被一条林荫道所强化,提供了一个供沉思的僻静的地方。

图片

图片


图片

伊瓜拉达墓园

西班牙

设计:Enric Miralles & Carme Pinos

图片

伊瓜拉达公墓位于Riera de Odena河与市内工业区之间,在巴塞罗那北边60公里处。公墓主要区域位于地下,这里可以看到石墙,陵墓和天空。周围的建材全是粗糙的,石头和混凝土上的铜绿,金属上的锈迹和陈旧的木材为这里带来一种悠久的气息。整个公墓气氛宁静。

不同于传统墓园两排壁龛相对紧凑的间距,伊瓜拉达墓园底层两侧壁龛之间的步道尺度接近于城市街道。在材料上,壁龛和墓穴均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即便是直接暴露的山体,亦被金属网和石头做成的围护面包裹起来。两种材料不难让人联想到城市中的住宅与城墙。整个区域虽然处于自然之间,但却如同城市般人工化,尽端空间被刻意放大,有着城市中心广场的即视感。广场和步道铺地,由旧火车铁轨枕木和水泥构成,枕木凌乱的组织方式,仿若在冥河里不知归途的灵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整个墓群在形体上如同是一条人工挖成的峡谷,高度上的变化令墓地同周边工业环境相分离,以便打造本身肃静的氛围。沿山而建的曲线走向,让墓群宛如一条“生命长河”。

图片

图片

小礼拜堂打破了我们对礼拜堂的常规认识,采用了一个三边围合,一边开放的大厅形式;礼拜堂并不高,十字架形式的主梁支撑起屋顶。有趣的是,托起十字架梁的四根柱子,并非以十字架的中心为圆心等距设置,而是以中心为终点,让这四根混凝土圆柱按照斐波那契曲线(Fibonacci Spiral)布置。礼拜堂的采光都来自于开敞的外侧和内部洞口的天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Ando大理石墓园

日本

设计:Shiji Oshio+UA architects

图片

日本的 UA 建筑事务所,通过设计一个概念性的大理石墓碑,想要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团结的新葬礼概念,取代日本常见的叠层方型坟墓,重新构想了传统的佛教墓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物纪念场所

纪念性建筑景观


一个人物纪念性景观,表达对逝者的爱与怀念,它的设计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足够吸引人、足够美丽的地方,以便在隐喻上充当生者和死者之间的一个交汇点。

它应该是一个能和我们对话的天堂,可以让我们在这里回忆起那些我们怀念的人。它会让我们相信,即使今天的生活很艰难,也有可能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图片

戴安娜王妃纪念泉

伦敦,英国

设计:Gustafson Porter

图片

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内的戴安娜王妃纪念泉可谓是多年以来的经典水景观项目。该喷泉自2004年修好后,仅2005年便获得超过200万人的拜访,成为当年伦敦最热门的旅游景点。设计的理念基于戴安娜王妃生前的爱好与事迹,以  ‘Reaching Out – Letting In’ . “敞开双臂–怀抱”为概念,设计了一个顺应场地坡度的,在树林中落脚的浅色景观闭环流泉。整个景观水路经历跌水,小瀑布,涡流,静止等等多种状态,反映了戴安娜起伏一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整个纪念泉的设计与施工不仅有景观设计师的参与,还有计算机建模专家,顾问,工程师,专业石匠的参与。

从设计的初始就利用模型制作出纪念泉底部那些让水或翻滚或跌落或袅袅或涌出气泡的复杂纹理与图案,详细的描述了水的历程。与SDE合作,利用汽车行业使用的模型交互软件生成精确的3D模型–545块石头模型,现实中累计重量达到600吨。与Texxus合作,数字化的解决与呈现了设计所需要的230平米的独特纹理设计,并将其与SDE的模型结合。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个复杂的建筑规模的大型视觉花岗岩雕塑。专业的杰弗里·奥斯本有限公司作为施工承包方,与英国最好的石匠,来自于北爱尔兰莫恩山的S. McConnell 和他儿子进行合作,最终打造出这个世界瞩目的景观项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林肯纪念堂

美国

设计:Sasaki

图片

当林肯纪念堂于1922年首次开放时,国家广场在填平的土地上扩展2500英尺向西面波托马克方向延伸, 创造出壮观的全新国家景观。今天,林肯纪念堂与倒影池广场是美国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之一。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这处著名的市政景观迎来众多新的挑战。每年超过450万游客的访问量,对基地的使用已经大大超出当初设计的极限,为景观、道路与其它步行区域带来过大负荷。安全保障与通达也同样不能跟上需求。

图片

图片

另外,倒影池由饮用水填充,由于结构问题,水的流失使得每年必须重灌2-4次——每次需600万加仑饮用水。国家公园服务找到Sasaki更新并修改景观,以使其满足现代需求并保护国家地标的突出特征。通过整合的方法,Sasaki解决了通达与安全问题,提升了基地的负担能力并成功融合可持续措施。

图片

图片

Sasaki设计平行于倒影池的新步道以满足每天上千名的游客从林肯纪念堂走到二战纪念碑的需求。倒影池两边的榆树林荫道更新了铺装、座椅以及带有遮挡的LED照明,保存了看向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壮观的倒影效果。Sasaki同时设计了两条新步道形成新的安全屏障,两旁有墙体,往下通至倒影池。墙体与原先的阶地相连而且采用来自纪念堂本身采石场的花岗岩进行建造。倒影池在西部加深作为新的机动车屏障,保存倒影池尽端纪念堂之间视角的开放。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Sasaki在初步设计过程中研究了多个方案,以更可持续的方式为倒映池供水。所选用的方案消除了对饮用水的使用,计划从潮汐湖中取水,进行过滤和再循环以改善水质。日常水补给将取自二战纪念碑地下泵房中的集水坑。Sasaki与路易斯伯杰事务所的工程师合作完成了给水规划和基地工程的最终设计。

图片
图片
图片



投稿合作请联系客服微信:fengdi35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