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 | 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
2025年4月,沈阳市政集团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迎来关键节点。第一次债权人会议高票通过三项核心议案,标志着这家东北基建龙头正式进入重生倒计时。在资不抵债的困境背后,特级市政资质的行业稀缺性与地铁项目的民生属性,让这场破产重整平添了更多想象空间的。
一、百年基业:从市政先锋到债务深渊作为东北最大的民营市政特级企业,沈阳市政集团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其前身可追溯至1948年的市政建设机构,历经75年发展形成覆盖地铁、桥梁、公路等领域的全资质体系。然而,看似光鲜的资质背后,却是持续扩大的债务黑洞:截至2024年9月,企业负债总额已达68.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17%,所有者权益-9.7亿元的刺眼数字,将这家老牌企业推向资不抵债的悬崖边缘。
二、破产密码:三重困局下的战略失焦
行业属性与区域经济的矛盾地铁项目作为"吞金巨兽",在东北经济放缓背景下成为致命负担。沈阳地铁每公里运营亏损达16.82元,叠加楼市低迷导致的沿线土地开发收益锐减,使得"轨道+物业"商业模式失效。企业承建的8处在建工程中,地铁项目占比超60%,长期垫资模式加速现金流枯竭。
激进扩张的战略失误为缓解资金压力,集团开启多元化投资,却陷入"多元化陷阱":20亿元入股葫芦岛银行遭遇挪用丑闻,参股吉林管廊项目深陷亏损泥潭,沈阳杉杉奥莱投资未见回报。非主业资产占比超30%却仅贡献5%利润,债务预警机制的缺失更使危机雪上加霜。
政企关系的深层困局地方政府251.4%的债务率,直接转化为项目支付风险。企业承建的地铁3、9、10号线因政府资金缺位进展缓慢,形成"垫资-拖欠"恶性循环。这种深度捆绑的政企关系,既成就了其行业地位,也最终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
三、重生路径:资质赋能下的战略重构尽管困境重重,但企业仍握有关键筹码:市政特级资质的行业稀缺性、1271项可执行债权(涉16亿元)的追偿空间,以及在建地铁项目的民生价值,共同构成重整的三大支点。要实现凤凰涅槃,需在三大矛盾中寻求平衡:
短期纾困与长期转型通过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剥离非核心资产,集中资源完成在建民生项目。同步拓展TOD综合开发与国际工程承包,改变单一施工模式,培育"投资-建设-运营"全周期能力。
政府依赖与市场突围推动PPP模式升级,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在保持基础设施领域优势的同时,拓展新能源、智慧城市等新赛道,降低对政府项目的依赖度。
区域深耕与全国布局以沈阳为基地巩固东北市场,通过资质共享拓展华北、西南业务。探索"资质输出+管理输出"轻资产模式,实现品牌与技术的价值最大化。
结语:资质不是免死金牌沈阳市政集团的破产重整,撕开了基建行业"重资产、高负债"模式的伤口。在新型城镇化与国企改革双轮驱动下,如何平衡资质红利与风险控制,将成为行业转型的必答题。这场东北基建龙头的自我救赎,或将为同类企业书写"向死而生"的转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