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建筑设计 > 正文

中建西北院新作|无锡慈善博物馆

  • 专业分类:建筑设计
  • 2024-11-22 09:30

本文摘自:gooood谷德设计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 章鱼见筑

独特的人文区位、多元的空间场所、近距离的文保贴合、古与今的文化碰撞。博物馆作为一颗文脉聚核的种子、一座感知古今交融的空间场景,深入地释放古镇文脉底蕴。

感谢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对gooood的分享



人杰地灵、孝义礼邦。无锡荡口自古以来秉承“孝义、慈善、诗礼”的精神内核,并以此形成影响深远的文化底蕴。无锡慈善博物馆是全国第二座慈善类主题博物馆,选址于江苏省无锡市历史文化名城—荡口古镇。

图片

▲项目鸟瞰 © 章鱼见筑

图片

▲夜览鸟瞰 © 章鱼见筑

探求“崇敬”与“慈善”的紧密联系,整体设计尊重历史,守护风貌,以保护与微更新的视角,轻介入的方式,体现新建博物馆“在地”的地域文化与精神内核。

图片


图片

▲高视角 © 章鱼见筑



文保中的“场地”

建设用地位于无锡荡口古镇中部,周边环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基地北侧为古镇华氏古建筑群,并隔河正对其核心建筑,素有江南第一义庄之称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氏义庄”。基地西南角紧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果育鸿模小学”旧址,该校原名为果育两等学堂,曾由邑乡贤举人华鸿模(字子随)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钱伟长、王莘、钱临照等饮誉海内外的著名人物都在这里启蒙开智。其门头具有标志性的历史形象。场地中心为原荡口小学修治的园池——“玉兰苑”,含“德寿亭”与玉兰树植。场地内还包含现状的5层办公楼与部分老旧危房。

图片

▲文物保护单位 ©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图片

▲原址场地现状 ©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图片

▲古镇风貌 © 章鱼见筑

图片

▲古镇中的博物馆 © 章鱼见筑



尊重环境的“规划”

规划尊重历史环境,在场地内保留文保建筑鸿模小学旧址、古景观玉兰苑、古亭及现状办公楼,将部分老旧危房拆除,空出不足8000平方米的不规则建筑场地,建筑布局研究也分布展开。

图片

▲博物馆与场地关系 © 章鱼见筑

为达到建筑规模要求,建筑布局最大程度利用土地,退各边界后得到建筑基底最大边界。通过对基地南侧学海路街巷空间的研究发现,道路界面拥挤,沿街建筑(包括文保建筑)均紧邻道路,缺乏人行尺度的节点空间,基于此建筑布局将南侧后退,营造出广场空间,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建筑以谦虚的姿态后退,凸显文保建筑鸿模小学。

图片


图片

▲博物馆近景 © 章鱼见筑

建筑布局在西南角进行切角并后退处理,形成过渡性的景观庭院空间,意与文保鸿模小学旧址形成尊重与对话,对遗存保护的同时也便于观览人流组织;

图片


图片

▲内退城市界面 © 章鱼见筑

建筑中部在玉兰苑原址处设置室外中庭,最大限度保留玉兰苑庭院及古亭。在场地北侧不规则区域设置庭院景观,保留并强调与连接古镇的出入口,连通古镇、承接文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切角处理 © 章鱼见筑



数学计算的“建筑体量”

荡口古镇整体建筑层数以一二层为主,也有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对荡口古镇风貌有破坏的80年代后建的住宅建筑和体量庞大的公共建筑。荡口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要求历史镇区内的新建建筑限高12m,文物保护建筑附近的建筑限高6m。

图片

▲体量分析 ©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度变化 © 章鱼见筑

博物馆建筑体量根据现状场地的特点,遵循古镇的保护限制,设计建筑高度控制性跌落,从东北角的12m向西南角的鸿模小学旧址低俯至6m以内,最低处低至4.5m,与保护建筑屋脊同高,以一种谦逊崇敬的姿态与文保建筑对话,同时对北侧高楼进行适度遮挡,既满足了古镇保护规划的限高要求,也对城市空间视觉适当的更新。

图片

▲与文保建筑对话 © 章鱼见筑

建筑的跌落式限高控制,也将建筑室内空间自然区分出一层与二层的可使用空间,功能划分也基于此划分建筑功能,高区设置两层,布置展厅;低区一层通高,设置公共服务空间。相对低矮的空间均布置天窗,将自然光充分引入内部。为进一步控制建筑体量,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地下一层设临时展厅、藏品库及设备用房。

图片


图片


图片

▲入口空间 © 章鱼见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内部展厅 © 章鱼见筑

为进一步融入古镇风貌,消解建筑体量,融入古镇肌理,设计团队对古镇建筑群组、单体及院落进行调研,提取出12m-15m的建筑及院落空间尺度,基于此研究,以化整为零的手法,将博物馆屋面划分为11个 12m左右的结构单元。结构单元四个角点高度,一方面顺应建筑的跌落式限高控制,另一方面结合古镇建筑传统坡屋顶形制,形成多向翻折变化的单元式屋面,以其独特的折面和层次感延续古镇的文化历史,深色金属屋面与传统瓦屋面形成时空的传承对话。

图片

▲体量消解 ©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图片

▲轴测分析图 ©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图片

▲独特的折面和层次感 © 章鱼见筑

图片

▲远观,Distant view © 章鱼见筑



多层次的时空“视觉交互”

博物馆建筑空间设计充分考虑室内公共空间与室外历史遗迹的时空视觉交互,使室内空间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场所,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感知的空间。

图片


图片

▲室内外交互 © 章鱼见筑

对望古镇:虽然博物馆北侧为传统古镇,但北侧既有办公建筑将视线大面积遮挡,将展厅布置在东北侧,西北侧设置公共空间,利用缺口位置提供出眺望荡口古镇历史街区的绝佳窗口。为保证视线通透,玻璃幕墙采用无框的玻璃自承重体系,营造纯净的框景效果。

图片

图片

▲室内望向古镇 © 章鱼见筑

对望鸿模小学:建筑西南侧主体沿文保建筑边界斜切内退,通高玻璃幕墙与鸿模小学旧址相邻,室内不同角度均可以从视线上与其时空交流。同时经与文保单位协调,小学旧址内也可作为专题展陈空间,游客可从馆内经专属庭院行至旧址内部实景体验昔日的文教与传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与文保对望 © 章鱼见筑

对望玉兰苑:为保留原址园林,设置中心庭院,提取“亭、桥、树”的主要空间元素,巧妙组合于中庭景观内;修缮“德寿亭”,回栽玉兰树;保留场地原有记忆。增补现代旋转楼梯与水幕墙,以现代园林营建思路重塑“玉兰苑”,并将其有机融入整个建筑体系内,与室内空间的环视关系,实现了新建筑与旧遗存的互动融合。

图片

▲对望玉兰苑 © 章鱼见筑

图片


图片

▲对望玉兰苑 © 章鱼见筑

多层通视:博物馆中庭贯通地下一层至地上二层,其中的景观楼梯为钢结构无柱悬挑,犹如竖向连桥,寓意古镇河道上的拱桥,与室外中庭的旋转楼梯及德寿亭产生对话,仿若一道桥跨越古今时空,同时营造出竖向步移景异的多层次场景;


“粉墙黛瓦”的传承与创新

建筑外观从古镇的风貌肌理中提取色彩与质感,在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外立面通过采用多种不同截面规格的UHPC混凝土条形杆件有机排列组合,形成标志性的建筑外部空间表皮。

图片


图片

▲表皮肌理 © 章鱼见筑

UHPC混凝土条形杆件由40mm*45mm、40mm*75mm、40mm*120mm、40mm*45mm、90mm*45mm五种截面规格;1600mm、2000mm、2700mm、4000mm四种长度规格构成。通过对成品混凝土条形杆件施加三种浓度的冲刷酸洗工艺,使其表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光滑与粗糙质感效果。通过在混凝土基材中混入传统砖瓦骨料,增加材料表面肌理感的同时,保留传统民居记忆。多截面、多长短、多质感,组成多维度的精细化的设计组合,形成有疏有密、有虚有实、有进有退、有粗有细的丰富变化。

图片

▲表皮肌理 © 章鱼见筑

独特的UHPC混凝土外幕墙设计,源于对古镇建筑风貌的深度研究。混凝土条形杆件的组合方式,是致敬古镇当地传统民居“一顺一丁、一眠一斗、梅花丁”等砖墙的独特古典砌筑方式并予以现代的演绎。

图片

▲外墙分析 ©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图片

▲现代的演绎 © 章鱼见筑

混凝土条形杆件的凹凸位置及体量变化,阳光下形成深浅不同的丰富阴影层次。以混凝土材质的新“粉墙”为底,以明暗多维的阴影为墨,描绘传承古镇传统民居墙面因岁月而形成 的“水墨般”的自然痕迹。

图片

▲外墙近景 © 章鱼见筑

看似随机的组合,实则暗含着标准化设计,以4m*4.4m的单元模块形式,实现构件的工厂预制化生产与安装。UHPC幕墙与建筑外墙之间留有350mm的构造间隙,利用此空间充分有效的遮挡雨水管、室外机及风口百叶等设施设备,形成纯净完整的建筑形态。开放的形式也为建筑提供了遮阳与通风层次,助力建筑低碳节能。

图片

▲幕墙夜景效果 © 章鱼见筑

空腔内将夜景亮化光源置入其中,夜晚透出镂空般多层次的灯光效果,结合水面的反射,营造出含蓄的溢彩与斑斓;与周围夜景环境协调融合,也为古城增添一抹“淡彩”的活力与魅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幕墙夜景效果近景 © 章鱼见筑

博物馆采用多坡面直立锁边金属屋面,多坡屋面的形态与古镇坡屋顶古建筑相得益彰,而深灰色的金属板与传统的“黛瓦”更是异曲同工、新老对话。博物馆的屋面由11 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折板金属屋面组成, 均为变坡度倾斜屋面,北高南低,坡度从4.24% 过渡到39.09%,屋面的超大坡度给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带来巨大挑战,设计中引入雨水仿真分析法,对屋面几何特征进行优化,构建流体动力学CFD 仿真计算模型,模拟屋面积水形成、流动和深度分布,精准验证屋面天沟和排水设施设置的可靠性。

图片

▲屋面分析 ©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图片


图片

▲大坡度屋面 © 章鱼见筑



结语

独特的人文区位、多元的空间场所、近距离的文保贴合、古与今的文化碰撞。博物馆作为一颗文脉聚核的种子、一座感知古今交融的空间场景,深入地释放古镇文脉底蕴。

以“崇敬”的设计基因传承“慈善”的精神内核。在历史人文与科技时代交融发展的当下,我们拨开浓雾缓入其中,一步一念,让慈善博物馆作为沟通媒介,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邂逅。



项目名称:无锡慈善博物馆项目
类型:建筑
设计方: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联系邮箱:1762519709@qq.com
项目设计:2023.11
完成年份:2024.05
主创建筑师:刘月超
设计团队:贾立荣、赵炎鹏、李成、葛哲均、宋心怡、张晗、张海美、姚尧、刘江波、薛黎明、石敏娜、千飞杰、赵明明、拜景彬、郑昉、张飙、杨蕊冰、马嫱、张艳、杨兵兵、魏靓婧、宋伟、巩得强、谢尚轩、史涵宇、武越、黄皓楠、杨佩
项目地址:江苏省无锡市
建筑面积:7006㎡
摄影版权:章鱼见筑
客户:无锡荡口古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材料:石板瓦、木纹铝板







分享至: